2025-09-12 21:42:52
9月12日,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上海銀行副行長俞敏華發表演講。他指出,商業銀行需重塑科技企業風險評價和金融風險收益平衡兩個邏輯,積極擁抱科技成果轉化。俞敏華認為科技金融是一場系統性革命,上海銀行正從資金提供者向生態組織者轉型,本月還將成立產業研究院,構建更精準的風險評估模型。
每經記者|李玉雯 每經編輯|廖丹
9月12日上午,以“讓新技術不再‘等風來’: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環”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
會上,上海銀行副行長俞敏華發表題為《科技創新始于成果轉化,成于金融賦能》的主旨演講。他表示,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科學家、企業家和金融家的相互協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家的角色,其風險偏好與創新企業之間存在天然的不匹配,因此必須要進行自我革命。
俞敏華進一步解釋,商業銀行需要重塑兩個邏輯,以積極擁抱科技成果轉化:一是重塑科技企業風險評價邏輯,從“看過去”到“看未來”;二是重塑科技金融風險收益平衡邏輯,從“利差覆蓋”到“價值創造、長遠戰略孵化”。
俞敏華指出,科技創新的核心特點在于高成長性、長周期性、輕資產性、高風險性,技術轉化往往面臨“死亡谷”困境,即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商業化過程中,因為技術、人力、資金、市場等各種因素交織而造成項目夭折的風險地帶。以高校專利發明為例,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真正能夠轉化的只有3.9%。
商業銀行服務科技成果轉化,面臨底層邏輯挑戰。一是價值評價能力挑戰,傳統銀行依賴歷史財務數據和抵質押物進行信貸決策,而成果轉化階段的企業輕資產、軟實力難評估;二是風險收益平衡挑戰,傳統銀行貸款利率固定,在這一領域可能利息收入不足抵補風險,同時銀行傾向對單筆進行評價,缺乏投資組合思維。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家角色,其風險偏好與創新企業之間存在天然的不匹配,因此必須要進行自我革命。”俞敏華將這種“自我革命”歸納為兩個重塑:
一是重塑科技企業風險評價邏輯。銀行信貸評價邏輯從“看過去”轉變為“看未來”,即貸前要以投資視角去評價企業,包括看行業、看技術、看未來;貸中以投行思維設計合作方案;貸后要以股東身份參與企業項目貸后管理。
二是重塑科技金融風險收益平衡邏輯,從“利差覆蓋”到“價值創造、長遠戰略孵化”。具體而言,可創新股債聯動產品及建立投資組合思維,不以單筆業務回報衡量得失,同時銀行、政府、保險、投資機構等多方參與,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技術走向市場的路徑是有規律的,是一個結構清晰、風險遞進的復雜過程。”俞敏華將科技創新的過程劃分為七個階段:一是從無到0的理論期;二是從0到0的驗證期;三是從0到1的種子期;四是從1到10的初創期;五是從10到100的成長期;六是從100到N的成熟期;七是N到無(歸零)衰退期。
近年來上海銀行深耕科技金融領域,結合上述七個階段的不同特征創設差異化產品和服務。截至8月末,該行通過央行滬科專貸累計為超過1500家企業提供低息融資,幫助企業節省超1.3億元融資成本。目前該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1800億元,服務科技型企業1.9萬戶。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單單利用銀行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積極推動生態共建,連接企業家、科學家和金融家。”俞敏華說道。
他進一步闡述了實踐中的四種具體連接形態:一是連接政策,幫企業省錢;二是連接資本,幫企業找錢;三是連接產業,為企業賺錢;四是連接財資,幫企業管錢。在這四種連接背后,上海銀行正在從資金的提供者向生態的組織者進行轉型。
“科技金融其實不是一場簡單的疊加,而是一場系統性革命。”俞敏華認為,一個真正為科創而生的金融服務體系應該具備四大特征,包括全生命周期覆蓋、多元化工具、智能化風控、生態化協同。
他同時透露,上海銀行本月將要成立產業研究院,進一步加強產業研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更加精準、更加前沿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模型,提升對技術路線和團隊背景的評估效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