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重要發現!扎陵湖秦代刻石得到認定!每經獨家采訪當地牧民:40年前就曾看見,在他家牧場內

      2025-09-15 10:50:37

      考古人員在青海瑪多縣發現一處重要石刻,認定為秦代石刻,命名為“尕日塘秦刻石”,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該石刻引發考古界內外關于真偽的大論辯,圍繞其有三大謎團:37字石刻有何玄機、始皇“廿六”年還是“卅七”年、字跡是否符合自然風化規律,最終定性仍需權威部門鑒定。

      每經編輯|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地處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號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約200米,海拔4306米。文字刻鑿壁面總長82厘米,最寬處33厘米,刻字區面積約0.16平方米,距地面約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風格屬秦篆,保存較完整的文字信息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經高精度信息增強技術,刻石文字可見明顯鑿刻痕跡,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時代特征。經礦物和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刻痕內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風化次生礦物,經歷了長期風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鑒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價值,國家文物局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已將刻石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并將在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中予以重點關注。

      6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員仝濤稱發現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引發考古界內外關于石刻的真偽大論辯。

      另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初報道,記者獨家獲悉,當地牧民多杰南杰稱大約40年前已見該石刻,就在他家牧場內。7月7日,記者采訪了多杰南杰。

      “我最早看到石刻,大約是在1986年的某一天,但當時并不知道上面書寫的是文字。”多杰南杰認為,在他之前應該也有人見到過石刻。

      在后面放牧的20多年里,多杰南杰經過石刻所在地時,還會去瞧上幾眼,所以,當今年6月“昆侖石刻”引發廣泛關注,照片在網絡上頻頻流傳后,多杰南杰立刻認了出來,這正是那些年自己見過的那塊石頭。

      三大謎團待解

      瑪多縣石刻是否是“秦始皇遣使采藥”遺跡,最終的定性仍需要國家權威部門來鑒定。而業內外圍繞該石刻的疑惑大致聚焦在以下三大謎團,亟待破解。

      謎團一:37字石刻有何玄機

      持續引發公眾關注的“昆侖石刻”,就靜臥在扎陵湖畔北岸、距湖邊約1公里一處凸出沉積巖上。

      每經記者了解到,石刻上只有短短37字,內容大意為:

      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昆侖山采摘長生不老藥。他們于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里(到達此行的終點)。

      石刻線描圖 圖據光明文化記憶 仝濤

      石刻釋讀圖 據光明文化記憶 仝濤

      在當地人眼中,并不“新鮮”的石刻竟于今年6月多次上熱搜,方寸間卻成為學術界爭議的風暴眼。

      “昆侖”,在中國古代歷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關于它的傳說和神話很多。文化語境中,“昆侖山”常作為中華文明源頭的象征之一,但其具體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學界的謎題,而非對應現在自然地理概念上的“昆侖山脈”。若“昆侖石刻”真為秦代遺跡,就已透露了“昆侖”地理位置的玄機。

      但圍繞這塊石刻是否是“秦始皇遣使采藥”遺跡的爭議,至今仍未平息。

      謎團二:始皇“廿六”年還是“卅七”年?

      6月8日,仝濤提出刻文是“廿六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此紀年與《史記》記載的秦始皇活動軌跡存在矛盾——公元前221年秦剛統一六國,秦始皇尚未大規模派遣方士求仙,且“采藥昆侖”的人應該是前一年就出發了,其行為缺乏歷史背景支撐,引發廣泛質疑。

      目前多位學者傾向將刻文中的紀年釋讀為“卅七”年。劉釗在6月30日的文中表示,“廿六”是“卅七”的誤摹,并將昆侖刻石中的“卅”和“七”字與里耶秦簡“卅”和“七”字進行對比。

      但7月2日,仝濤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回應該問題時稱,“傾向于識讀為‘廿六’。不過,關于該年號信息的論證還需要再結合刻石的超高清圖像進一步確定。”

      謎團三:字跡是否符合自然風化規律

      以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劉宗迪為代表的質疑者認為,該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區域,經歷兩千多年應當風化嚴重,而如今字跡仍較為清晰,顯然不符合自然風化規律。還有聲音更進一步懷疑其為現代電鉆工具所刻,刻文疑似人為“避讓”了巖石原有的裂縫。

      對此,支持者則強調石材材質及氣候因素。仝濤最初在文章中初判石刻材質為玄武巖。玄武巖硬度高、抗風化能力強。《甘孜巖畫》專家組成員周行康近十年實地調查了180多處青藏高原史前巖畫,他以降水量和氣候相近的昆侖山脈巖畫、玉樹巖畫、甘孜北路巖畫,以及海拔相近、降水量稍小的阿里日土巖畫等為證,認為“昆侖石刻”符合距今兩千年以上的觀察經驗。

      河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湯惠生認為,降雨量和石質是影響石刻摩崖腐蝕程度的兩大重要因素。他強調,雖然石刻刻痕腐蝕程度尚淺,但其石銹(又稱巖曬、氧化層或沙漠漆)的色澤頗深,幾乎與巖石原始面一致,由此可以確定其古老性。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王乃昂則認為,該地區地層為砂巖,抗風化能力遠低于玄武巖。他指出,抗風化能力較強的秦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均已嚴重風化,但“昆侖石刻”風化卻較輕,主要信息保存完好,成為一大疑點。

      “據巖畫研究專家講,連上萬年的巖畫看上去都很新,尤其經雨沖刷后會顯得更‘新’。既然上萬年的巖畫看去都很‘新’,兩千多年前的石刻看上去‘新’有什么奇怪的呢?”劉釗指出。

      如果多杰南杰40年前就看見過這塊石刻,那“昆侖石刻”謎底到底是什么?是哪個時代,哪些先人鬼斧神工在海拔4000多米的寒冷之地鑿下了這段文字,讓后來者絞盡腦汁。爭議仍然會持續,答案或將繼續沉睡在高原凍土之中……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每日經濟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电影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国语|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日本红怡院亚洲红怡院最新|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