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5 16:43:43
“從全國來看,深圳算是一個標桿城市,從開放試點特區開始,深圳牢牢把握了自己命運的幾個關鍵時點,特別是資本市場,深圳歷經摸索成立深交所,從主板到創業板,從核準制到注冊制,深圳在無經驗的背景下探索創新,即便中間有過迷茫,但是能夠及時調整,把握機會。”
每經行業研究員 張寶蓮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02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生日,是紀念日,也是新的出發點。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充分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從探索者到先行者,深圳敢為天下先,創下多個第一,成為創新引領者。
觀深圳巨變,書深圳奇跡。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作為中國主流財經媒體之一,每日經濟新聞8月26日將發布《深圳特區A股上市公司可持續創新報告(2020)》。與此同時,該報告的學術指導人之一,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制度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張田余教授也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深圳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是深圳成功的標志之一。”對于深圳及深圳本地A股上市公司取得的成就,張田余教授給予十足的肯定,并對未來抱有激情與希望。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制度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張田余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從40年前的小漁村到今天兩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風雨兼程40年,深圳速度舉世矚目,深圳成就果實累累。在評價深圳40年階段性發展成績時,張田余教授指出:“深圳發展到今天,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從全國來看,深圳算是一個標桿城市,從開放試點特區開始,深圳牢牢把握了自己命運的幾個關鍵時點,特別是資本市場,深圳歷經摸索成立深交所,從主板到創業板,從核準制到注冊制,深圳在無經驗的背景下探索創新,即便中間有過迷茫,但是能夠及時調整,把握機會。”張田余教授舉了一個例子,深圳上世紀90年代有一批國有企業上市,都是一些偏傳統的行業,而現在深圳早已培育出了一批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的上市公司。這是用科技推動整個市場上臺階。
2002年,深圳被拋棄的言論引發廣泛關注。談及這個問題時,張田余教授很有感觸:“那時候深圳早期發展靠的是傳統企業,外貿、加工之類的偏向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這些產業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包括從業人員都有點緊張,害怕深圳變得平庸。事實上,深圳市政府做得很好,找到了新的發展定位,開啟新的征程,找到了更高的起點。深圳近幾年涌現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多個領域均取得突破與領先,除了上市的這些優質公司,我們還有在港股上市的騰訊、還沒上市的華為。”
在《深圳特區A股上市公司可持續創新報告(2020)》中,入選的315家深圳特區A股上市公司規模龐大,2019年營業總收入達46614億元,凈利潤總規模為5314億元。
計算機、通信、軟件、電子、機械、專業設備等高新技術行業占據了榜單的近半數之多,例如這次上榜的立訊精密、中興通訊、深天馬、海能達、歐菲光、中國長城等,充分體現了深圳創新發展之都的特色定位。
此外,金融、現代物流、商務服務也占到一定比例,例如中國平安、順豐控股、國信證券等,深圳產業配套的發展可圈可點。
談到深圳上市公司的結構變化時,張田余教授指出,深圳最早上市的一批企業,國有的偏多,其他地方也是這樣,市場化程度不發達的時候,行業集中在外貿出口、加工,還有房地產、金融等傳統行業,這些行業積累的成果為轉型打下基礎。
現在,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這些民營企業扎堆的行業后來居上,對深圳來說,特別難得。深圳從低起點發展到現在,當時是摸著石頭過河,到2010年創業板開板交易,創業板對中小民營企業來說是很好的融資渠道,這些企業有了資金后,可以更好地發展,打入國際市場,深圳也逐漸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現在創業板注冊制落地,深圳的發展路子就更清晰了。
“深圳企業在本地慢慢成長起來,得益于深圳的金融開放,和國際市場連在一起。深圳的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是深圳成功的標志之一。”張教授頗有感慨地說。
對于上榜的優質深圳本地公司,張田余教授提到了兩個亮點。
“第一個亮點,我認為是深圳(特區)A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這幾個行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制高點,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只有這些行業,才有繼續向上走的空間。現在一些關鍵技術我們仍然被卡脖子,但是在深圳能看到機會,本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說是關鍵領域繼續突破的排頭兵,它們代表深圳經濟往前上一個臺階。”張田余教授稱。
在創新評價前20強中,半數上市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人數的比例超過40%。315家深圳特區A股上市公司年報中對研發費用做出披露的企業共有286家,占比超90%,這充分反映了立足于深圳的A股上市公司對研發投入和創新的重視,286家企業投入合計超過900億元。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經從2010年的1.02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3萬億元,深圳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成果交易中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第二個亮點,榜單上不僅是一些新生代的面孔,像立訊精密、邁瑞醫療,也有老牌名企,像中興通訊、中國平安,在創新上同樣做得很好。中國平安,看起來像是一家傳統金融企業,但是把中國平安稱作‘金融+技術’的企業,并不算過分。”張田余教授不僅指出了新興的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活力,同時也表揚了深圳的老牌上市公司,它們給深圳帶來了持續的驚喜。
風正潮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奮鞭策馬。
做這個榜單的意義,不僅在于致敬深圳過去的輝煌,領略城市榮光,感悟蝶變艱辛,也在于暢想未來。
“對于深圳的未來,我的一個愿景是,深圳的企業,能夠在下一個40年,不僅可以在國內做到領先,在世界上,深圳的企業走在時代前列,做出完全屬于自己的國產化芯片,在關鍵領域里,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主導技術進步,不再受制于人。”張田余教授說。
掃碼閱讀可持續創新報告完整版: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