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10:33:43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召開,重點對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展開部署。之所以將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都期望的是,加快推動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歡 攝
一部《哪吒之魔童鬧海》,讓成都文旅產業再次受到矚目。一個問題擺在成都面前:如何接住“哪吒”帶來的“潑天流量”,并挖掘出更多“哪吒”?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召開,重點對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展開部署。之所以將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都期望的是,加快推動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回顧近年來“出圈”的“爆款”文旅城市,無不是從一個IP“爆點”延長,最終以全域全貌場景帶動城市整體起勢,重點正落在“融合”上。如成都理解,當文商旅體貫通后,三次產業鏈接供需兩端,將能發揮出“一業興、百業旺”的牽引作用,最終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核心競爭力。
而這一步,也將是成都從文旅大市走向文旅強市,進而與世界知名文旅城市“掰手腕”的重要探索。
成都從不缺文旅IP。
哪吒之外,大熊貓是成都最知名的IP之一。兩年前,“女明星”花花曾掀起一撥到成都的打卡浪潮。而在今年入境游熱潮下,大熊貓也讓成都外國游客激增——根據成都海關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截至7月1日,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已超300萬人次,出入境人員居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航空口岸第1位。
業內一種共識是,成都擁有江山之雄和文物之盛,文旅資源在總量和多樣性上均表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成都文旅局局長邱偉對此如數家珍:大熊貓是成都最大的IP,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奪目,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遺產仍然守護著成都,還有三國文化、詩歌文化、鄉村旅游……
也有聲音指出,成都文旅資源較為分散,標志性、影響力強的項目在數量上還有提升空間。
如何為成都遍地散落的文旅珍珠“拋光”?文商旅體融合恰是一條有效的探索路徑。
文商旅體融合并非簡單相加,而是協同共贏,互相賦能,通過“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推動各業態的提質增效。具體來看,成都將“文商旅體”細化為“文化為魂、商業筑基、旅游引流、體育聚勢”,構建出了一套圈鏈融合的“閉環”,以發揮業態協同發展的乘數效應。
比如,邱偉提到,文博業正在成為成都一個文旅標簽,全市共有201家博物館,數量居全國第二。而借勢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潮玩經濟崛起,成都文博文創商業也正乘勢向上,僅成都博物館文創收入,就從2022年的939萬元猛增至去年的5147萬元。
更具想象空間的是,成都還提出“跟著演展賽劇來旅行”活動,以“票根經濟”催生旅游新名片。邱偉提及,今年以來成都已舉行55場大型演唱會,跨城觀演比例在60%以上。憑大型演唱會門票,游客可以免預約進入博物館,還能享受一些景點門票折扣。
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競爭力在于品牌。會上,成都明確提出,打造“公園城市,幸福成都”的文商旅體品牌,并進一步推動品牌塑造矩陣化,具體路徑包括提升地標品牌知名度,活化延伸哪吒、王者榮耀、花花等文旅IP影響力,打造無人機足球賽、機器人拳擊賽等科創新亮點。
對于成都來說,比起如何融合,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誰來融合?
在此次全會上,成都特地邀請文商旅體相關產業的民營企業參會,以期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參會企業家之一,銳思聯合體育聯合創始人、總經理高于天發現,隨著成都近年來各項賽事不斷落地,不少企業和他們一樣,從主營賽事運營向體育旅游等融合業態轉型。
市場主體一直是成都文旅發展的關鍵力量。有參會嘉賓提到,回溯到2000年后,張藝謀執導的城市宣傳片,讓成都有了“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的標簽,正是市場主體發揮的作用。
到現在,無論是出品王者榮耀的騰訊天美,還是哪吒背后的可可豆,企業仍在不斷為成都文旅帶來新亮點。而在《黑神話·悟空》出圈后,業內亦在等待下一個成都3A游戲領域的爆點。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已匯聚規上文化及相關企業1149家、規上(限上)旅游企業906家、音樂企業4000余家。去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876億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1%。
而與先發城市相比,成都文創企業數量仍有待進一步增長。比如,成都演藝市場活躍,被外界稱為中國演藝市場重要“票倉”,也還需要進一步引育演藝經紀、在線旅游、票務營銷等企業。
對此,成都謀劃構建頭部引領、腰部支撐、專業協同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聚焦文化傳承、精品旅游、數字文創、賽事演藝等方向,培育一批有根企業、“明日之星”。特別是通過“立園滿園”行動,推動文旅商貿等主導產業園區發展,帶動更多項目和企業落地。
根據成都最新提出的目標,到2027年,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格局不斷優化,“三城三都”影響力持續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萬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旅游總花費、體育產業總規模分別達到2000億元、4700億元、1800億元左右。
隨著各類企業的加速發展,新的模式也有望在成都落地。
有音樂園區運營企業提出,可以參照國外各類節慶模式,推動音樂、電競、演藝和度假產品結合。而高于天則提到,可以探索一種“白天看賽,晚上參加音樂節”的融合產品,但這需要打造跨產業的企業合作機制,讓不同領域的企業坐在一起,共同謀劃。
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旅資源,讓成都有打造“長紅城市”的基礎,關鍵在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定力,保持堅守。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歡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