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17:11:18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每經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張蕊) 9月11日—12日,以“數字時代的知識產權”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在京召開。有企業表示,當前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企業在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領域正面臨一些新變化,大法務架構中的知識產權職能已開始與數據合規職能融合。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開幕式上表示,當今時代已進入“萬物皆互聯、無處不計算”的數字時代。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關鍵核心技術支撐,數字時代催生知識產權制度變革。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健全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同時依托數字技術推動知識產權治理效能提升。
圓桌對話活動現場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在“變局時代企業知識產權的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企業圓桌對話中,多家企業圍繞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如何應對新周期進行探討。
洋河股份法務部部長孫艷艷認為,企業法務部門應當做好“翻譯官”,把當前國家的知識產權政策以及程序性要求,準確傳達給業務部門,使他們在提出知識產權需求或提交申請時,能更貼合實際要求。同時,也要把企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翻譯”給政策制定者或代理機構,以期推動問題的解決。
金山云知識產權與數據合規高級總監楊淼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給知識產權領域帶來的最顯著變化是,大法務架構中的知識產權部門已開始與數據合規部門融合。像快手、百度等企業,知識產權部門已同步承擔數據合規職責。在此基礎上,數據合規與知識產權進一步交匯,衍生出“數據知識產權”的探索與登記工作,形成大融合格局。“未來,數據與知識產權均具備無形資產的特征,它們可能會交融,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
楊淼認為,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帶來的風險已不局限于法律風險,還涉及知識產權使用的風險、合規風險及后續整體規劃。例如,過去企業對開源代碼的管理相對寬松,或者是“輕管理”。而在新的數據環境下,必須對開源代碼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知識產權部門的職責范圍已發生實質性拓寬。客觀而言,從業人員應當主動接觸并掌握這些新領域。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