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1 00:44:56
2025年8月20日,港交所發布中期業績,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為140.76億港元,同比增長33%;股東應占溢利為85.19億港元,同比增長39%,均創歷史新高。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目前有近230家公司遞表正在處理中。對于延長交易時間,陳翊庭表示需全面評估影響,目前并無預設立場。
每經實習記者|李旭馗 每經編輯|文多
8月20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交所”,證券代碼00388.HK,股價441.20港元,市值5594億港元)發布了2025年中期業績。
財報顯示,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為140.76億港元,同比增長33%;股東應占溢利為85.19億港元,同比增長39%。二者均創歷史新高。董事會宣派中期股息為每股6.00港元,同比上升38%。
上半年,港交所共迎來44家上市公司,新股集資總額達1094億港元,位居全球首位,也創下了港交所自2021年以來的最佳半年度表現,同比增長716%。
在當日舉行的業績發布會現場,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向《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的記者透露,目前有近230家公司的遞表正在處理中,且仍有大量企業正與港交所接洽。
從左至右依次為:港交所市場主管余學勤、港交所財務總監許亮華、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港交所首席運營總監劉碧茵、港交所首席咨詢總監梁松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旭馗 攝
港交所方面表示,上半年業績增長是受上半年現貨市場、衍生產品市場成交量創半年新高的帶動。
上半年,證券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2402億港元,同比增長118%,期貨及期權產品的平均每日成交合約張數超過170萬張,同比增長11%。同時,香港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市場持續顯著增長,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33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84%。
此外,在“滬深港通”成交額方面,北向及南向資金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債券通的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也同比上升3%,創下新高。
港交所于今年5月推出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并允許這些公司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其中,“18A”(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第18A章)主要針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18C”(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第18C章)則被稱為“特專科技”上市制度,該規則是為接納更多領域的企業而設——如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
在發布會現場,陳翊庭透露,自科企專線推出以來,港交所已經收到了50家以18A和18C上市規則申請首次公開募股的企業。
陳翊庭稱,保密遞交并非新鮮事,其他交易所也有相關機制。18A和18C企業自身尚處于研發階段,往往有很多敏感信息不便提前透露,故提供保密遞交以便利企業。
“但這不等于沒有透明度,(公司)招股時需在適當時候公開信息和招股書,以便投資者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公司披露(內容),確保投資者充分理解公司的亮點和風險。”陳翊庭表示。
當前,市場有建議稱港股交易時間應延長至24小時。在發布會上,陳翊庭對此回應稱,將交易時間延長至24小時,本質上屬于市場可及性的議題。“投資者無疑期望能夠隨時隨地交易,追求更快捷、更便利、更低成本的交易環境——這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陳翊庭說。
據悉,在過去幾年,港交所已經在提升市場可及性方面推進多項優化。例如,由于香港特區與內地假期安排不同,港交所推動了互聯互通機制交易日歷的完善;又如,遇到黑色暴雨等惡劣天氣時,市場現在仍可正常運作。
“尤其是在最近三次黑色暴雨警告期間,我們的市場日均成交額均超過2000億港元,展現出很強的韌性和運行效率。”陳翊庭表示。
陳翊庭還介紹,在考慮任何調整時,須全面評估其對現有交易流程及系統穩健性的影響。若實行全天候交易,一旦出現錯誤,將難以及時中斷處理,修復機制面臨更大挑戰。目前港交所對此并無預設立場。
在發布會現場,港交所首席運營總監劉碧茵表示,全球化結算周期加速已是大勢所趨。據測算,到2027年底全球88%的股票交易價值將來自T+1或T+0結算市場。“香港不能落后于國際實踐,因此港交所自今年7月起已就縮短結算周期展開市場咨詢。”她介紹說。
劉碧茵強調會盡快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時間表,下一步將聚焦于了解業界反饋并確定最優方案。
8月4日,港交所已正式實施首階段最低報價單位(最小價格變動單位)下調措施。
在被問及交易單位改革進展時,港交所市場主管余學勤表示,目前港股存在約40種不同手數單位,統一單位將是重大轉變,需充分考慮托管銀行等市場核心參與者的系統準備與運營適配。
陳翊庭補充稱,現行機制下上市公司有權自主決定每手交易單位,調整程序并不復雜。公司可因應股價變動主動評估并調整每手單位,以提升交易流動性和投資者參與便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