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4 22:15:40
每經記者|宋欽章 李玉雯 涂穎浩 每經編輯|張益銘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國債等債券利息收入增值稅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要求自2025年8月8日起,對在該日期之后(含當日)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對在該日期之前已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續發行的部分)的利息收入,繼續免征增值稅直至債券到期。
與此同時,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的公告》,重申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該優惠政策執行至2027年12月31日。這意味著,恢復征稅主要針對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買國債只要不超過10萬元,仍享受增值稅優惠。
據悉,為擴大債券市場規模、吸引資金進入債券市場,中國早期對國債、地方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旨在鼓勵投資者(包括金融機構和個人)購買國債,為國家財政融資提供支持。例如,1992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國庫券利息收入享受免稅待遇”。2016年“營改增”后,財稅政策明確國債、地方政府債和金融債利息免征增值稅。
針對此次征稅調整,業內有觀點認為,免稅對壯大機構投資者等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當前債市需求群體已經不斷壯大,但由此產生的一些市場不均衡,需要調整。縮小不同債券之間的稅收差異,有利于更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定價基準作用。
恢復征稅可以縮小不同債券稅收差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央行在今年5月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提到,當前我國債券市場定價效率、機構債券投資交易和風險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投資者行為、債券市場結構、稅收制度等,均會一定程度影響債券市場利率的形成和傳導。從稅收制度看,債券市場稅收制度設計會對債券市場價格形成和國債利率基準作用的發揮產生影響。比如,國債等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免稅,公募基金和理財資管產品交易價差又有稅收減免優勢,短期交易意愿也會更強,一些不免稅的公司債等還可能對標免稅的國債利率水平,進一步加大債券市場收益率的短期波動。
正如上文所言,市場普遍認為,此次稅收政策的調整,意在縮小不同債券之間的稅收差異,完善債市制度建設。例如,西部證券固收姜珮珊團隊認為,免稅效應下商業銀行等機構傾向于將國債、地方債持有至到期,降低了二級市場流動性;由于稅制不同,影響了國債收益率曲線的精準性。因此縮小不同債券之間的稅收差異,有利于更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定價基準作用,完善債市制度建設。
另有一部分觀點指向了減緩財政壓力。不過在華泰固收張繼強團隊看來,這或許并非主要目的。“恢復增值稅有望增加一部分財政收入,但體量并不大。今年8月至12月國債、地方債、金融債預計總發行額在17萬億元左右,假設平均發行利率為1.8%,每個月均勻發行,增值稅率按照自營的6%計算,年內預計只能增加50億元左右稅收。”
如果按完整財務年來計算,國盛固收楊業偉團隊分析,估計本次增值稅恢復可能增加稅收合計315.5億元左右。分機構來看,商業銀行稅負可能增加最多,可能增加232.7億元,基金理財等非法人產品次之,可能增加33.6億元。張繼強團隊估算,后續每年平均增加240億元稅收。不過,如果新發債券品種利率由此上行,會產生較大的抵消作用,其中相當一部分體現在發行成本上。
預估新老債券利差波動為5~10基點
根據華泰固收的測算,以10年期國債為例,若票面利率為1.7%,自營賬戶持有需按6%繳納增值稅(價外稅),經測算影響約10基點;資管產品按3%征收率計算,影響約5基點,預計新老券利差波動區間為5~10基點。
東吳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該政策變動對于債市的影響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維度。短期來看,由于規則的“新老劃斷”原則,老券的利息收入不用征收增值稅,因此對于老券是利好。具體到券種來看,由于老券的續發部分也還享受免稅,而多數國債會采取續發的方式,所以征收增值稅對于國債的影響會稍晚些體現。
“需要關注8月22日新發的10年期國債會否成為新的活躍券,屆時或出現利率的上行。由于機構投標時會考慮稅收因素,或可能會推升一級發行利率,從而加劇財政的發債成本。如果以現在10年期國債收益率1.7%的點位進行估算,稅收成本約為5~10基點。”李勇告訴記者。
他認為,在新發債券之前,目前存量債券由于具有免收增值稅的優勢,二級市場利率先因機構買入力量加大而下行,或將抵消部分一級發行利率上行達到的點位,實現平穩過渡。長期來看,政策調整確實令機構投資債券的稅后收益率降低,一是補充部分稅收收入,二是引導資金不要過度擁擠在債券市場,對債市偏利空。
中泰固收首席分析師呂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認為對債券市場加征稅收,本質上對市場并不算利好。存量債券的收益沒有增加,而新增債券的收益下降,那么最終大概率是以新券利率補償式上行的方式來進行消化。”
華泰固收張繼強團隊認為,此舉可能進一步拉大公募基金(包括其他資管產品)與自營賬戶在債券投資上的稅收差距,公募基金(包括其他資管產品)將相對受益。此前兩者的稅收差異主要體現在所得稅環節:自營賬戶需按25%稅率繳納所得稅(涵蓋利息收入與價差收入),而公募基金免征。如今在持有期利息收入的增值稅環節,自營賬戶適用6%稅率,公募基金與其他資管產品適用3%稅率。公募基金的稅收相對優勢進一步凸顯。
買債“大戶”銀行或重新審視配置策略
債券投資一直是銀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負責人曹媛媛在7月14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及,這些年,貸款、債券占銀行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60%和25%,保持相對穩定,其中,銀行持有的政府債券占全部政府債券比重為70%。
作為買債的“大戶”,增值稅調整將會對銀行帶來哪些影響?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債等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是近期財稅改革領域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政策調整對于銀行業有著深遠影響,既有短期的直接沖擊,也蘊藏著長期的結構性變化。
“從直接影響來看,國債等利息收入一直是銀行重要的‘無稅收入’。長期以來,銀行持有國債、地方政府債券等金融工具,其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銀行配置這些資產的積極性,也為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和流動性管理提供了便利。這次恢復征收增值稅,意味著銀行未來在進行國債等利率債投資時,將面臨實際收益率降低的問題。”曾剛表示。
據中泰證券戴志鋒團隊測算,銀行作為投資人,新投政府債、金融債的稅收成本增加,靜態測算下一年稅收成本增加約232億元,對銀行營收影響大概0.4%,對稅前利潤影響約0.95%。具體到2025年來看,由于新政策8月份才開始,故對2025年的營收利潤影響會小于上述測算值。新券對老券置換預計到2029年完成,其間所帶來的5年累積稅收成本增加為1439億元,占2025年預測營收的2.7%左右。
在此背景下,銀行的資金投向也或將迎來變化。
“這一政策無疑將推動銀行重新審視資產配置策略。”曾剛對記者表示,過去,銀行出于風險偏好和監管考量,配置利率債不僅有助于資本充足率管理,也能提高資產安全性。而稅收政策變化,可能引導部分銀行減少對利率債的配置,轉而加大對其他高收益資產的投資。此外,部分銀行或通過提高貸款利率、加大中間業務拓展等方式,彌補利潤損失,進而影響信貸市場的價格和結構。
曾剛認為,從整個金融市場運行的角度看,此次調整有助于消除金融資產的稅收扭曲,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一刀切”的稅收豁免,容易誘導資金過度流向相關資產,影響市場均衡。恢復征收增值稅,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稅收環境,對金融產品創新、市場競爭格局都會形成新的壓力與動力。
除了銀行,險企也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有券商測算,恢復征收利息增值稅后每年對保險公司現金投資收益率的影響約為2基點,單與凈投資收益率3.4%(2024年)相比,影響較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