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7 23:40:55
每經記者|孫磊 每經編輯|裴健如
科技公司正在加速進入造車陣營。
4月6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其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同時滴滴已從車企方面招聘相關人員。目前,滴滴方面未對此事置評。
同日,在宣布造車之后,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再回應造車項目。雷軍透露,在小米做過的一項調查中,有45%的用戶希望小米首款車是轎車,40%的用戶希望是SUV,7%~8%的用戶則希望是跑車,另有5%~6%的用戶希望是房車。對于價格區間,大部分用戶傾向于10萬~30萬元的價位。對此,雷軍表示,“粉絲希望我們做中高端的汽車,因此第一款小米汽車的價格區間為10萬~30萬元。”
滴滴和小米等科技公司相繼加入智能電動車的賽道,也使得該領域的熱度越來越高。對此,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據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數家科技企業可能會成為不同模式的造車新勢力,這對智能汽車市場和新的移動生態的真正到來,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轉向“互聯網+汽車”
科技公司逐漸向汽車領域滲透已有近十年時間。
2014年~2015年,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何小鵬為代表的一批科技互聯網人下場造車,將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基因帶入汽車領域。
隨后的2016年和2017年,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科技公司發力汽車行業,相繼布局自動駕駛和車聯網領域,同時還加大對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投資。
2020年,隨著電動車市場化程度加深,科技公司更加深入地涉足到汽車產業。這一年,華為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長安汽車聯手華為、寧德時代,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和浦東新區宣布,三者聯合打造智己汽車;滴滴與比亞迪聯手打造定制網約車D1。
進入2021年,隨著百度、小米官宣造車,科技公司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在汽車領域的發聲愈發密集。“之前的‘汽車+互聯網’已經有向‘互聯網+汽車’轉變的趨勢。未來,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已經是行業共同認識,互聯網公司的話語權也會越來越大。”汽車行業分析師顏景輝認為。
對于科技公司加速向汽車行業深度滲透這一現象,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研究員、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宗巍曾公開表示:“跨界者往往不受行業既有‘藩籬’的束縛,因此更有可能產生極具顛覆性的創新理念。而贏得智能汽車市場競爭的關鍵在于,誰能率先拿出真正滿足未來用戶及社會需求的汽車產品。從這一角度來看,科技公司的入場會使新、老車企面臨挑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也認為,飆升的股價和市值與新造車公司的互聯網基因、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有關。“這反映出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同,也表明汽車產業進入了大變革時期,汽車企業的市場地位正在重新洗牌,這也為后起者提供了機會。”陳清泰說。
更注重產業鏈融合
眼下,隨著小米、百度、華為、蘋果等科技公司的加入,汽車行業尤其是智能汽車領域將加速發展。有觀點認為,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軟件和服務將成為主要盈利點,這或成為科技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立足的根本。
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表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智能汽車的新技術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和熱點,也是新的利潤增長點,智能手機及互聯網企業有良好的技術‘基因’,其開發相關新技術并不令人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科技公司參與造車和打造智能汽車生態多以與車企合作為主。如百度選擇與吉利控股成立合資公司造車;滴滴或再次與車企合作開啟新的造車項目。
“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給了科技公司新的契機。整車制造廠在軟件研發領域處于弱勢,所以他們需要科技公司的支持。同時,汽車領域價值較高,對于科技公司而言是新的利潤增長點。”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傳統車企歡迎科技互聯網公司加入汽車行業,而科技互聯網公司也樂于將業務滲透進汽車業務板塊。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輪的汽車產業跨界融合更關注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和產業鏈融合。以百度造車為例,到目前為止,百度已經與超過70家汽車企業、600多款車型展開合作,合作車型包括家用小汽車、自動駕駛巴士等。百度進入整車制造領域被視為其人工智能戰略在智能出行領域的進一步延伸,是對智能出行產業鏈的補充。
雷軍則在4月6日表示,智能生態是個整體,包括智能手環、智能手機、智能家電和智能汽車,是一個閉環。目前,小米已搭建起成熟的智能生態環境,而小米汽車的到來將補齊小米智能生態場景的關鍵一環。
隨著科技公司入局智能汽車新戰場,新一輪“智能汽車大戰”或將拉開帷幕。同時,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也逐漸明朗。IHS Markit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將提升到60%;屆時,中國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高出前者15個百分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