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8 17:16:57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段煉
10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防范金融直播營銷有關風險的提示》指出,直播帶貨這一新媒體購物形式出現以來,受到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其中,有些金融產品相關的直播營銷行為存在風險隱患。要求消費者認真了解金融產品或服務重要信息和風險等級,防范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樹立科學理性的金融投資、消費觀念。
具體來看,主要表現在兩個個方面:金融直播營銷主體混亂,或隱藏詐騙風險;直播營銷行為存在銷售誤導風險。
金融直播營銷主體混亂,或隱藏詐騙風險方面,主要是無資質主體“魚目混珠”、直播平臺信息設置混亂、非專業人士誤導或欺騙等。例如,有些并不具備專業素養的人士自我包裝為“理財專家”“保險專家”,對金融產品進行不當解讀、不當類比。加之直播平臺受眾廣泛,金融知識薄弱、風險防范能力差的用戶易受誤導或欺騙。
直播營銷行為存在銷售誤導風險方面,主要包括:虛假或夸大宣傳;偷換概念、簡單比價;信息披露、風險告知或提示不到位。例如,有的直播營銷為博眼球,對借貸產品、保險產品、理財產品等搞夸大宣傳、噱頭宣傳,如“最快x分鐘放款”“最長免息xx天”“免息”“首月僅需幾元,最高幾百萬保障”“限時限量”等,但實際上多數消費者難以符合廣告宣稱的免息條件、放貸條件或產品銷售范圍,亦或是“免息不免費”、隱含保費逐月遞增等。
因此,銀保監會建議消費者從三方面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分別為辨明直播主體資質、看清直播內容、知悉金融消費或投資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