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25 01:31:42
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疫苗研制過程中所取得的一些進展,還只是在實驗室階段的小規模初步試驗,證明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由于非洲豬瘟毒株的變異性很強,實際上這個疫苗究竟好不好,還要看在來源地不同的豬身上有沒有效果。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二師兄有救了!”——這是很多網友昨日發出的感慨。
5月24日,據中國之聲報道,由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非洲豬瘟疫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分離了我國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細胞分離及培養系統和動物感染模型,創制了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實驗室階段研究證明,其中兩個候選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護效果,這意味著臨床前中試產品工藝研究初步完成。
下一步,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在疫苗實驗室階段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中試與臨床試驗,以及疫苗生產的各項研究工作。
那么問題來了,候選疫苗創制出來是否意味著距離疫苗真正上市不遠了?非洲豬瘟是不是真的有救了?研發出候選疫苗的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有什么背景?
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候選疫苗創制出來并不意味著疫苗不久就能馬上上市,從候選疫苗到疫苗真正上市,還有一段比較漫長的路要走。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國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消息一出,24日午后,A股非洲豬瘟疫苗概念股應聲大漲。那么,是否就像不少網友所說的那樣,“二師兄”真的就有救了么?
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個新的疫苗在上市之前需要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包括疫苗的安全性、穩定性、保護能力等,還要通過農業部的相關證書審批,之后才能上市。
目前所取得的一些進展,還只是在實驗室階段的小規模初步試驗,證明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由于非洲豬瘟毒株的變異性很強,實際上這個疫苗究竟好不好,還要看在來源地不同的豬身上有沒有效果。
該業內人士還表示,任何一種病的疫苗研制出來都相對比較容易,包括弱毒苗、滅活苗等,但這個疫苗真正的免疫效果怎么樣、能不能在臨床上使用后真正防控強毒力毒株,還有待觀察。
他告訴記者,非洲豬瘟上世紀50年代在歐洲就出現了,包括西班牙、英國等不少國家都進行過相關的疫苗研制,但目前還沒能真正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就跟艾滋病疫苗一樣,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做,可能在某個動物比如猴子身上有一定效果,但實際上距離在人身上應用還比較遙遠。”
事實上,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全球豬業論壇暨第十六屆中國豬業發展大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也明確表示,目前正加強疫苗和診斷試劑的研發,但研發存在很大困難,短期內仍然難以拿出疫苗。
在被問及候選疫苗距離真正上市預計還需要多長時間時,該業內人士表示,“這個沒有辦法預測。”
記者注意到,不少人對創制出非洲豬瘟候選疫苗的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比較感興趣。這個研究所有何特別之處?
“因為非洲豬瘟是一個烈性外來疫病,按照國家規定,必須要在生物安全三級及以上的實驗室才能操作這個病毒。目前來說,能夠操作活病毒的只有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蘭州獸醫研究所、青島的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這三家單位,其他單位只能做檢測相關的工作。”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為了安全起見,因為非洲豬瘟的病毒存活能力很強,如果不慎攜帶有病毒的實驗室廢料沒有經過高壓處理,在溫度不太高的時候能存活很久,甚至長達幾個月。
記者查閱資料,原農業部于2017年為加強獸用疫苗生產企業生物安全管理,制定發布了《獸用疫苗生產企業生物安全三級防護標準》,里面提到:獸用疫苗生產檢驗生物安全防護條件應達到獸用疫苗生產企業生物安全三級防護要求的,其疫苗生產檢驗過程中涉及活病原微生物操作的生產車間、檢驗用動物房、質檢室,污物處理、活毒廢水處理設施以及防護措施等適用該標準。
哈爾濱獸醫研究院官網顯示,該機構最早于1948年建立,為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獸醫學院依托單位,擁有我國唯一的大動物生物安全四級設施——“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
官網顯示,哈爾濱獸醫研究院“歷史上為我國控制和消滅‘牛瘟’、‘牛肺疫’和‘馬傳貧’,以及成功研制豬瘟兔化弱毒疫苗作出了決定性的科技貢獻;進入21世紀,在‘禽流感’研究和防控中做出了杰出的科技貢獻,在‘非典’防治科技攻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為豬‘藍耳病’和仔豬病毒性腹瀉防控發揮了重要科技支撐作用”。
據悉,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通過與病豬、帶病毒的豬和軟蜱(一種寄生蟲)接觸傳播,被病毒污染的車輛、糞便、墊草、泔水、環境、未加工熟制的豬肉產品、人員衣物等都能傳播疫情,嚴重危害著全球養豬業。我國將非洲豬瘟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烈性外來疫病,其強毒力毒株對生豬致病率高,致死率100%。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非洲豬瘟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辦法,只能采取撲殺凈化、禁止流出封鎖區、暫停屠宰活動、關閉交易市場等措施處置,要想很快地研制出很有用的疫苗并不容易,但不可否認當前取得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突破,“證明至少小規模上是有效果的,能看到希望。”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