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03 23:03:02
爆款基金成為暴虧產品,對各市場主體有什么警示?以后基民如何投資基金才能避免大幅虧損?機構在發行新產品時應如何選擇時機?機構如何才能擔負起眾多投資者的信托責任?如何避免成為“只知牧養自己的牧人”?
朱邦凌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句投資名言再次被興全合宜這一爆款基金證明。興全合宜在今年1月時炙手可熱,紅得發紫,受到基民的狂熱追捧,一日售罄,募集了327億元巨資。筆者當時以《基金熱銷是牛市信號還是反向指標》發文警示。果不其然,4月23日,興全合宜在交易所上市首日即遭遇盤中跌停,近35萬投資者短短三個月巨虧了45億元。
那么,爆款基金成為暴虧產品,對各市場主體有什么警示?以后基民如何投資基金才能避免大幅虧損?機構在發行新產品時應如何選擇時機?機構如何才能擔負起眾多投資者的信托責任?如何避免成為“只知牧養自己的牧人”?
第一,對基民來說,投資需要理性,不可過于迷信所謂“明星基金”,盲目投資“績優基金”。
興全合宜遇到的情況不是個案。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以來,300余只偏股型基金中,僅有31只凈值增長超過1%。而多達16只產品在成立短短幾個月以來,凈值虧損超過10%。除了興全合宜外,上述產品中,有9只是首募規模超過40億元的爆款基金,這些產品成立以來凈值收益均為負,最高者虧損近15%。
公募基金的發行歷來是關注市場情緒的重要指標。在歷史上,百億基金常常成為反向指標。發行時一片叫好,發行后股市見頂,業績不佳。A股市場歷史上首發規模超過百億的偏股型基金共有幾十只,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行情高點發行。在風云突變的二級市場,那些百億份的基金大多難逃凈贖回的尷尬。基民們最難忘的恐怕還是當年的QDII基金發行。2007年,QDII基金發行時一度抱著揚帆出海的雄心而意氣風發,基民爭相追捧不得不按比例配售,想買都買不到,但后來幾乎全部觸礁海外投資,投資者被套多年。
對于投資者來說,需要警惕百億規模以上的巨型基金出現時的市場信號,此時就不要去扎堆湊熱鬧了。投資沖動與湊熱鬧的結果往往是后悔不已,帶來投資損失。
第二,對機構來說,在氛圍狂熱時應主動約束新基金發行,以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建立信托責任。
機構發行新產品往往面臨兩難選擇:在市場清淡和處于底部時新基金發行少人問津,在市場氛圍狂熱時發行新基金比較順利,甚至出現基民搶購、比例銷售等盛況。因此,不少基金往往在市場氛圍熱烈時趁機大量發行新產品,擴大基金規模。正像基金業內銷售人士感嘆的:“基金銷售十分尷尬,該買的時候沒人買,火熱的時候拉也拉不住,其中不乏很多所謂的機構專業人士湊熱鬧扎堆,每一次出現爆款基金都是見頂信號,屢試不爽。”
作為市場主體,基金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本無可厚非,但它同時也擔負著眾多投資者的希冀,理應更多為基民考慮,把基金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于首位。基金只有建立起強烈的信托責任,以責任感讓個人投資者放心,以較高且穩定的投資收益回報投資者,投資者才能放心地將資金交予機構管理。
而眾多機構在市場氛圍明顯過熱時大量發行新產品,其初衷真的是為基民考慮嗎?真的是把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嗎?試問在白馬藍籌股已經經過一年多的大幅炒作,市盈率已經明顯偏高時,還要大量發行此類風格的新基金,作為專業投資機構和“專家理財”。他們難道看不出此中的風險嗎?可能有基金經理以“價值投資”來辯解,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好公司也要有好價格,以低估的價格買入好公司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正像《舊約·以西結書》里說的:“禍哉!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嗎?”2009年的華爾街金融危機中,以雷曼兄弟為首的大企業的高管們就是這樣只知牧養自己的牧人。那些身居高位,拿著巨額年薪和花紅的人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幾乎放棄了自己的職守,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犧牲投資人和股東的利益,最終導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國內基金應以此為鏡鑒,不應成為“只知牧養自己的牧人”,為了一己之利,為了基金的管理費而在投資標的明顯高估時大發新產品。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