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18 23:23:17
9月1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保險業防風險、治亂象落實效果階段性評估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每經編輯|胡楊
每經實習記者 胡楊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保險行業的風險防控力度仍在持續加強。
9月18日,保監會召開發布會,對保險業防風險、治亂象落實效果階段性評估的有關情況進行介紹并答記者問。
據保監會財會部副主任郭菁介紹,保監會于今年4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就當前保險業風險較為突出的九個重點領域,對保險公司提出了39條風險防控措施要求。
會上,郭菁表示,在險資運用監管方面,保監會控制保險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嚴禁保險資金直接和間接投資商業住宅,規范保險機構內保外貸業務,取消通道業務等,保險資金激進投資得到有效遏制。
“雙穿透”嚴防資本不實風險
今年4月,保監會曾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35號文)。35號文發布以來,監管層面在流動性風險、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戰略風險、新業務風險、外部傳遞性風險、底數不清風險、資本不實風險、聲譽風險等板塊采取了多項具體的防范措施。
近半年來,“穿透式監管”無疑是貫穿保監會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關鍵詞,具體體現在保監會不斷加強對股東資本的穿透式審查,以防范資本不實的風險。
今年7月,保監會曾發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對險企的股東及股權提出更加嚴格的監管要求,也被看作是保監會強化“穿透式監管”的積極信號。
發布會上,郭菁明確提出了保監會核查資本不實風險的“雙穿透”措施:一是穿透資金來源,要求股東在投資入股時提供資金來源說明等證明材料,對存在疑點的進行追溯審查,確保入股資金自有、真實、合法。二是穿透股東資質,加強背景、資質和關聯關系穿透性審查,科學評估投資人投資歷史、人員素質、信用記錄等,嚴防動機目的不純的投資者投資保險業。
除股東資質核查外,關于公司治理層面的監管,保監會還在醞釀更多措施,如:研究建立保險行業職業經理人履職監督評價體系,出臺職業經理人執業“黑名單”制度等。據介紹,目前,保監會正在研究起草《保險機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履職監督評價辦法》。
公司治理同時也是保監會“治亂象”工作的重點,據保監會稽查局副局長楊玉山介紹,上半年,保監會組織對130家中資、51家外資保險法人機構的公司治理現場評估,并印發了《關于完善監管公開質詢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等多份涉及公司治理監管的文件。
控制險資進入房地產領域
關于險資應用,今年5月,保監會發布過《關于開展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排查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重點對權益投資、另類投資以及金融產品、不動產和境外投資領域,實施穿透式檢查,嚴格控制增量風險。
具體而言,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做出明確控制,嚴禁保險資金直接和間接投資商業住宅。與此同時,在不動產投資監管方面,保監會組織保險機構對不動產投資進行自查。
境外投資監管方面,為嚴防境外投資過快增長的風險,保監會采用了窗口指導、加強信息披露等措施,還加強了境外投資風險監管和資金流向監管,督促保險機構完善風險監測體系。此外,保監會實現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托管全覆蓋,將全部進出資金納入統計監測,不留監管死角。
不動產和境外投資始終是監管的重點,郭菁強調:“在資金應用監管方面,我們保監會一直都是監管力度很大的,根據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要求,包括結合現在行業出現的一些風險點,我們一直都在加強境外投資和不動產投資監管。”
正推進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
面對快速發展的保險行業,35號文也特別指明要“防范新業務風險”。
郭菁表示,最近兩年,保險行業出現了很多新業務。對于包括網絡借貸、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保險等在內的新業務,保監會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防范風險。
具體來說,保監會正在推進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擬定互聯網保險從業機構清理整頓狀態分類清單。同時,監管機構將研究完善互聯網保險監管政策,改進互聯網保險監管框架與規則,同時加強與人民銀行、工信部等監管協作,完善風險防控長效機制。
郭菁認為,防風險是監管的永恒主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保監會是鼓勵和支持公司去做一些創新業務的。
以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信用保證保險為例,針對保險公司在經營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中出現的問題及面臨的風險,今年7月,保監會就曾印發《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對經營信保業務的保險公司提高了償付能力要求,將信保業務的承保能力與凈資產掛鉤,明確再保險分出要求,限制信保業務的經營類型,保險公司將不得經營大額集中或不能直接穿透底層資產的高風險業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