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16 21:33:32
從滬港通的經驗來看,并不是“搶跑”就能出好成績,也并不是所有的概念股都能有好的表現。滬港通從消息宣布至今已經兩年有余,北上殺入A股的港資每每有大動作,總會引起市場關注;但事實上,跟著港資炒股也不一定就能賺到錢,有幾大前車之鑒,需要投資者冷靜看待。
每經編輯|賈麗娟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深港通終于出了確定的消息:8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國務院已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而在此之前,早有資金已經開始布局深港通,想要搶在港資到來之前,先給這場宴席“試下菜”。
不過,從滬港通的經驗來看,并不是“搶跑”就能出好成績,也并不是所有的概念股都能有好的表現。滬港通從消息宣布至今已經兩年有余,北上殺入A股的港資每每有大動作,總會引起市場關注;但事實上,跟著港資炒股也不一定就能賺到錢,有幾大前車之鑒,需要投資者冷靜看待。
前車之鑒一:港資喜愛的個股一定能漲
不少券商都總結了受益于深港通的個股,比如國聯證券研報顯示,深股通應主要關注的A股有:一是相對稀缺個股,如白酒類五糧液、中藥類東阿阿膠以及國防軍工行業中航飛機等;二是低估值高股息類,主要有格力電器、雙匯發展等;三是直接受益深港通開通的券商類個股,如國信證券、長江證券等。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注意到,其實,從今年5月開始,不少個股已經出現了不俗的漲幅。比如五糧液、東阿阿膠等,從5月初至今漲幅已經超過30%,雙匯發展、國信證券等期間漲幅也超過了20%。
那么,假設這些個股真的在未來成為了港資青睞的對象,那么,他們就一定能繼續上漲么?
來看滬港通的情況。廣發證券研報顯示,截止2016年8月1日,滬股通凈買入金額超過10億元的股票共有16只,幾乎全部為行業市值排名第一的龍頭股。但是,自滬港通正式開通后,這16只行業龍頭股表現良莠不齊,分化明顯。由于滬港通開通后恰逢A股大牛市啟動,所有行業龍頭股都在牛市階段取得了不錯的絕對收益。但股災之后,海螺水泥和大秦鐵路表現較差,今年以來的股價甚至不如滬港通開通前。
而如果從相對漲跌幅來看,貴州茅臺、宇通客車、恒瑞醫藥等8只龍頭股的整體走勢要優于行業平均水平;而大秦鐵路、海螺水泥、青島海爾、上汽集團和伊利股份等5只龍頭股的表現不如行業平均水平;福耀玻璃、民生銀行表現基本和行業平均水平相當,中信證券則是牛市明顯強于行業平均水平但股災后卻明顯偏弱。
而表現最好的貴州茅臺,其股價僅在滬港通正式宣布當日和次日(2014年4月10日及11日)均出現了4%以上的漲幅,但盤整數日后便開始下跌,到了一個月后的5月20日,股價已經跌去16%。
而在滬港通開通后的半年內,與白酒行業平均水平相比,貴州茅臺的走勢也是時強時弱。直到開通一年多后,即2016年初,貴州茅臺的股價突然開始大幅超越行業平均水平。在廣發證券看來,貴州茅臺今年以來表現亮眼,更多的是因為自身基本面良好以及市場的認可,滬股通在其中起的作用很難量化。
前車之鑒二:AH差價會縮小,買折價A股準沒錯
在滬港通開通之前,不少投資策略都建議投資者關注相對于H股有折價的A股。投資邏輯是:A+H股兩地上市的股票,理論上應該同股同價,AH股價差會逐漸消失。
事實上,滬港通宣布當天,高折價的A股確實漲幅明顯,但市場反應相當迅速,折價在20%以上的股票,包括海螺水泥、鞍鋼股份、濰柴動力、中國鐵建等,宣布當天幾乎都接近漲停,難以參與,而后續又在兩三個交易日后開始回落。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買入而是追漲買入,反而會成為接盤者。
廣發證券研報顯示,如果把時間進一步拉長至滬港通正式開通前,高折價的A股股票與高溢價的A股股票的表現竟然出現了反轉,臨近滬港通開通前兩個月,高溢價的A股組合反而成為表現最好的一類股票,而高折價A股組合反而成為表現最差的一組。時間拉得更長些來看,滬港通開通后1年內,無論是在牛市時期還是股災時期,折價A股組合的走勢都不如溢價A股組合。事實上,高溢價的A股組合反而是走勢最好的一組。
這一統計結果,無疑讓信奉“AH差價”邏輯的投資者很灰心。從AH溢價指數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滬港通在2014年11月17日開通,當時的AH溢價指數為102.14,兩地價差并不明顯。但到了一年之后的2015年11月16日,AH溢價指數為141.74,換言之,A股整體比H股貴了四成。
因此,可以預見,深港通的開通,恐怕也難以拉近AH兩地的價差,因為兩地的市場沒有真正的“互聯互通”,投資者并不能將已買入的股票進行跨市場賣出,AH差價的炒作邏輯已經被證偽。
前車之鑒三:港資是價值投資,不頻繁操作
眾所周知的是,港股市場的投資者以機構為主,他們在投資股票的時候,往往更看重業績而不是概念,更看重分紅而不是炒作。從他們鐘愛的A股也可以看出,大多是行業龍頭,并有著良好的分紅派息水平。于是,在內地投資者眼中,港資秉承的是價值投資,因此會像巴菲特那樣,在個股低估時買入并長期持有,直到股價反映甚至超越價值。
但事實上,港資的風格并不是“買入并持有”,而是反復高拋低吸,買進賣出轉換非常靈活,甚至有“投機”的嫌疑。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注意到,滬港通正式開通前兩個月,這種風格就已經表露得淋漓盡致。當時A股市場反復震蕩,投資者有的滿倉踏空,有的滿倉跌停,有的風格轉換失敗兩面被“打臉”,但港資每每在上漲前加倉,下跌前減倉,暴跌時抄底,反彈時高拋,尤其在2015年1月19日前后,其時點選擇之精準令人嘆服。
該種手法屢試不爽,包括2015年10月初和11月底的反彈行情,港資也通過暴跌抄底和反彈拋售的方式,獲得了不少收益。
從滬股通十大活躍個股的情況也可以看出,港資凈買入最多的個股是貴州茅臺,但交易額最大的卻是中國平安。國聯證券8月15日發布的研報顯示,此前中國平安被凈買入金額共計僅21.42億元,但買入額和賣出額相加的總交易驚人,達到1558.39億元!也就是說,有幾百億的資金在反復買入和賣出中國平安,以期獲得更高的利潤。
所以,如果投資者認可港資的選股方式和投資邏輯,希望跟著港資炒A股,那么,就不要局限于“長期投資、持股不動”的條條框框,因為港資擅長的正是擇時而動、波段操作。
欲閱讀更多股市資訊,請關注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微信號:mjtzb2),或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即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