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7 01:31:52
2013年是網貸行業的轉折之年。一方面,網貸平臺和投資者的數量極速增長,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政府態度趨明,趨好;另一方面,網貸行業在年底爆發了倒閉潮,魚龍混雜的行業現狀被暴露了出來。
網貸行業何去何從,網貸平臺如何發展壯大,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期網貸特刊,我們將對話金海貸董事長張博宇,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
網貸為何能在中國如此之火?
Q:網貸在今年非常火爆,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A:兩個方面的原因吧。
1.金融壓抑“造福”民間金融
相比歐美的P2P,中國網貸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主要是因為長期的金融壓抑導致了民間金融的供需兩旺:一方面,小企業融資難,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民眾理財乏術,大量資金尋找投資渠道。
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說了很多年了。這點我是深有體會,因為我從大學輟學開始就做實業,先后經營過路橋公司、地產公司和民營醫院,還入股了小貸公司和農商行,經歷過太多這種事情。
有一個做玻璃幕墻的高新企業,銀行貸款已經批了,但是還沒有放款。企業又急需周轉資金。我去考察時,發現了一個很讓我吃驚的一點:有一百多個員工把自己的房子給企業做抵押貸款。基于這個原因,我決定借錢給他,他要4000萬我就給他4000萬,完全信用的。現在這個企業活得很好,有很多盈利的錢用不完。如果當初不是我借錢給它,它就會倒掉,而事實上這個企業的資質還是挺好的。
有些企業根本在銀行貸不到款,而有些企業,雖然能從銀行貸到款,但是銀行貸款的靈活性等比較差,而企業經營對資金的需求是會波動的,需要民間金融作為銀行的補充。
社會上有大量的企業存在這種需求,這個就是民間金融那么活躍的基本條件。
2.民間創新能力極強
網貸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民間金融自古就有,而且很活躍。網貸給民間金融提供了一個陽光化的道路。這個道路很新,面臨很多瓶頸和困難,但都會被各種創新所解決。
比如新平臺的信任問題,金海貸就在銀行開了一個專戶,存入1000萬的保障金,投資者隨時都可以去網上查詢這個賬戶的余額,讓投資者放心。再比如流動性問題,我們知道,在銀行存定期的話,只要你提前一天取,銀行就會按照活期存款來給你計算利息。而網貸行業為了解決流動性,推出了債權轉讓服務,投資者既能較快地拿回錢,而且依然能收到可觀的利息收入。
我們現在做一個vip制度,銀行的vip很多時候機場登機啊,去網點啊。我們的vip很多的功能,積分,這點和銀行比較相似,我們的積分可以抽獎,你給我們提問題,發帖都會有積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互動性。我們還有一些活動,比如對vip提供法律援助,當然這是要花積分的,到了一定級別就可以。
其實,銀行也可以創新的,但是他沒有創新的動力,習慣了躺著掙錢,客戶就得聽我的。而網貸不一樣,市場競爭很激烈,平臺要發展就必須絞盡腦汁去創新,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
原來馬云說過這樣一句話:“國有企業是做不了互聯網的。”互聯網很多東西,你要跟客戶溝通,我們叫交互設計,可以利用網民的力量設計新的點子出來。我們一直在琢磨這個交互設計,做了很久的研究和探索,怎么來跟網民互動。當你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會請投資人來,聽聽他們有什么建議,他們的建議我們會進行評估,再進行落實,回復。昨天一位投資人就指出我們的財務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我們聽了之后就進行了改進,這位投資人就是一位專業的財務人士。
還有比如降利息。降利息,投資者是不舒服的(收益低了),但當你和他們充分溝通之后,他們還是開心的。他們會說,張總,降利息可以,要有些活動,抽獎啊。這次元旦,投資5000塊錢,獎勵28塊錢,成交量就上去了,今天成交量300多萬。這個就像賣東西促銷一樣。這個交互,去溝通,這就是互聯網的魅力所在。
二、火爆背后,網貸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
Q:您是看到網貸巨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進入了這個行業?
A:我是稀里糊涂進來的。
當時我想開一個投資公司,一個朋友說你看下P2P,當時我就考察了紅嶺創投等幾個平臺。后來我成立了投資公司,做得還可以,有次我跟我們公司的風控總監聊,他說這是一個顛覆傳統金融行業,顛覆銀行業的模式。我一聽這句話,就決定要做P2P,第二天我就召集開會,啟動這個項目。
Q:做網貸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
A:很痛苦!
我從學生時代就經商,一路走來都是跨界經營。從高速公路跨到房地產,從房地產跨到醫院、從醫院到老年公寓、金融,我做得最痛苦、最折磨人的就是P2P。
舉個例子,上面我說過,金海貸投入1000萬在銀行開了個保障金專戶,賬戶名和密碼是公開的,為的是公開透明,每個投資者都可以查詢。有些投資者不知道是出于好奇還是好玩,動不動就把密碼給改了。你一改,其他的投資者就查詢不了了,我們就得趕緊到銀行去再把密碼改回來。反反復復,來回折騰!還有的投資者還會試著把錢轉出去,轉到什么基金會呀,你想都想不到。
還有很多例子。中秋節的時候碰到了黑客攻擊,我的小伙伴6點鐘起來說網站打不開了,就在公司群里發布信息,要大家全部去公司。我很感動,那天是中秋節,我們公司的所有人員都打車到公司去。我本人做了20個小時的客服,投資人2點鐘發短信給你,你們在干嘛?3點鐘來一條信息,你們在干嘛?一個小時發一條,就怕我們跑路了,因為他們投了很多錢在這里。我說沒關系,我在公司等他們,他們可以到公司看。
5點鐘的時候,真的有投資者到我們公司來實地察看。他看到我們的團隊正在全力以赴,就放心地回去了,還在投資者群里告訴大家,我去看過了,是個踏實做事的團隊,沒有問題的。他這么一說,大家都放心多了,就不會那么焦躁了。
我們那天整整做了20個小時,最后問題解決了。
經過這次事件,我們發現,網站的投資金額還多了!按說這是好事,說明大家更認可你了。但這又讓我面臨另外一個痛苦:降息。新開平臺的時候,沒有知名度,為了吸引投資者就把利息設得比較高。錢多了不行,要把利息降下來,否則承受不了那么高的成本。這時候,投資者又不愿意了,說降息降低了他們的收益。有些投資者在QQ群里不理性地指責甚至謾罵,我們只能不斷地解釋。
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告訴我們什么?在互聯網里很多是虛擬的東西,人家都很害怕,投資者也很脆弱,平臺也會很痛苦。說實話,做實業都沒有這么痛苦,最起碼我自己能把握住,面對全國投資者,人家對你提出質疑,我說干嘛呢?做一件事情被別人質疑成這個樣子,很痛苦。
Q:看來這個行業并不好做?
A:很負責任地說,不好做!
不僅是磨人,經營好平臺本身還要克服很多困難。首先,整個金融行業就是與風險打交道的,民間借貸的風險就更大一些了,控制風險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其次,網貸投資者還不成熟,有很多不理性的投資者,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很不利;再者,因為缺乏門檻和監管,平臺魚龍混雜,優質平臺往往不容易被市場所發現和認可。
Q:能具體解釋下么?
A:說來話長。
第一點:民間借貸的風險偏高
做金融,就是把控風險。而這兩年,經濟大環境不太好,風險就更大了。
從國際國內大環境上看,歐美發達國家尚未走出經濟危機,影響企業的出口,實體企業的產值、利潤、流動資金等經濟指標惡化;國內實施“防風險,穩增長”,穩健貨幣政策的兩方面。下半年以來銀行貸款規模從緊,實施有保有壓的政策,加劇了部分行業的資金緊張。
從行業來看,部分行業不景氣、產能過剩因素。如造船業、鋼鐵制造業、LED產業、中小房地產企業等等。這些行業資金流動性差,盈利能力很弱。
第二點:投資者缺乏理性
網貸行業的發展歷史非常短,還處在培養投資者的階段,投資者不夠成熟,表現在如下方面:
1.一味追求高息。
投資者一味追求高息,導致平臺與投資者互相“綁架”,互相難分難離;平臺特別是新平臺,如果不提供高息,就吸引不到投資者,導致明知高息不可持續,但鋌而走險。如果利息不能及時降下來,平臺就很有可能難以支撐下去,最終出現倒閉甚至跑路現象。
其實,從安全的角度講,投資者、平臺、借款人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年化利率偏高,意味著借款企業的資本成本高,也意味企業逾期的風險會提高,反過來也會增加平臺和投資人的風險。
2.自己沒有研究
對P2P平臺發出的借款標的真實性缺乏判斷,沒有從各方面觀察、研究借款標的真實性;沒有研究平臺的團隊,尤其是對平臺的風控人員經歷、構成等方面進行研究,把資金投給沒有金融運作經驗的平臺。
3.跟風,盲從
看到別人紛紛在這個平臺投資,他也跟風投資;別人說這個平臺不安全,他就撤資。這種一窩蜂地投,一窩蜂地撤的現象,對平臺帶來了比較大的風險。
結果最后發現完全賺不到錢,甚至踩雷。盲目跟風,缺乏主見,除了性格因素外,還有就是對投資知識的缺乏,認為P2P行業的知識高深莫測,完全聽從他人的建議。
第三點:平臺魚龍混雜
這個行業太亂!只要花幾萬塊,甚至幾千塊,就可以從網上買一套系統,然后牽一根網線,甚至不需要什么辦公室就可以開工了。
在無門檻、無監管背景下,什么樣的平臺都有,純粹騙錢的、自融的、關聯交易的、有熱情無經驗的、有理想沒實力的,這樣的平臺多了,就把行業搞亂了。
看那些倒閉和跑路的平臺,很多都是高息平臺,給投資者的回報竟然能到年化50%,這明顯是龐氏騙局或者自殺行為!但是很多投資者會投資呀,抵制不了利益的誘惑。這就把投資者的期望收益抬高了,把行業的利率水平抬高了,形成了一種非正常的甚至可以說是病態的市場環境。
有些平臺,風控不咋地,實力不咋地,但是能忽悠,竟然也能忽悠幾億的資金!深圳一家跑路平臺的老板就是這樣,連公司總經理都被忽悠到了,投了幾百萬!而一些真正有實力的平臺,踏踏實實做事,不會忽悠的,在這種環境些就會很無奈,很痛苦。
三、感謝倒閉潮
Q:金海貸剛成立就遇到了行業的倒閉潮,對金海貸的成長有影響么?
A:有影響!10月,倒閉潮發生的時候,金海貸剛成立一個月的時間,我們要感謝倒閉潮!
就像剛才說的,魚龍混雜的環境是不利于行業發展的,也不利于優質平臺的成長。倒閉潮的發生,其實是這個行業優勝劣汰的正常現象,對行業發展有利,對優質平臺有利。
經歷了倒閉潮,投資者更為理性一些了,不再一味追求高息了。有年化15%,或者12%,就滿意了;投資者的分析能力更強了。我們舉行了投資者的見面會,投資者不會盲目跟從,會自己去分析。通過投資者見面會的溝通,大家對金海貸更了解和認可,金海貸的成交量就上升了,投資者增加了投入。很多人是做虛的,我們是真實的。有一個人一回去,就連續秒殺了我們三個標。
在倒閉潮中,金海貸的注冊用戶和成交量是在上升的,所以我們要感謝倒閉潮。
Q:金海貸成立幾個月,經營情況怎么樣?能盈利么?
A:金海貸已經實現盈利了。因為我們注冊資本就是5000萬,除了做網貸平臺,我們的自有資金也在線下做投資,收益也比較好。線上線下加起來,收益還是不錯的。
Q:逆勢成長,金海貸靠的是什么?有什么優勢?
A:我們有幾個和其他平臺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我是做實業出身的,這個很有幫助。
看企業就要看人,做過實業的人,看企業更準一些。像給我剛才舉的例子,員工肯拿房子來抵押,說明這個老板是有誠信的,員工相信這個企業是有未來的,他們都敢跟企業共進退,基于這個情況,我敢做出貸款。我做過實業,我對實業老板的判斷,就像我自己的公司文化一樣:誠信/感恩/聚焦/開放的心態。財務透明,員工才知道,員工才敢拿自己的資產作抵押。拿我們公司的八個字我就知道,這是我做實業提煉出來的。很多企業不理解,說你們做風控跟我們做風控不一樣。很多人說拿抵押,我說我不要,我要的是你企業的經營狀況,還款來源。我是看企業的人,看企業的管理;我們的風控團隊都是銀行出來的,有一二十年的經驗。他們主要是做技術活,站在銀行的角度去看流水,跟企業的對上下游企業的流水狀況,判斷他們的回款能力。我和我的風控團隊是互補的。
風控,大家講的比較多的就是各種模型/手段,其實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對市場的敬畏之心。我們 (包括線下的投資公司)做了一年多業務,只出過一筆壞賬。這個也是比較有意思的。
當時客戶是申請300萬,我沒有見過他。到他來公司簽合同的時候,我感覺有風險,但還是堅持誠信,按之前的約定,放給他了。我當時就把業務總監叫過來說這單估計會出風險。后來這位客戶真的出險了,跑路了。
做這個行業,風生水起的時候,會飄飄然。我們的團隊那個時候已經有這個感覺。一年多做了9個多億,沒有出一單風險,大家感覺自己無所不能。這件事件以后,整個氛圍不一樣了,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任何一個團隊的成長是有代價的,這就是我們交的學費,可貴的學費,這筆學費交下去以后,可能后面就少交學費。
然后,平臺本身一定要有實力。
互聯網金融,本質還是在金融,做金融就要有實力。我們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較大幅度地降低利息,依靠的就是實力。有個投資人跟我說,張總你憑什么降那么快,你的平臺憑什么跟老平臺比?我就問他,你要安全還是要高息?我能保證你是安全的。很多平臺不敢降息,就是沒有現金做支撐。
前三次降息,我們都在賬面上準備了足夠的資金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提現等風險,一次是2300多萬,一次是3200多萬,第三次3500多萬。我們降息是有底氣的,我會召開全員大會,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員,我們還有多少錢,我們準備降息。
公司所有的員工知道我們的底細,知道我們有多少錢。你沒有實力支撐,是做不了的。
平臺要應對延期等事件,也是需要實力來保障的。這個行業的平均逾期率是多少,30%!如果自己調動不了資金,整個資金鏈都會斷掉。如果融5000萬你就放5000萬,出現逾期,自己又沒有資金,那你怎么辦?肯定控制不住流動性風險。很多平臺流動性解決不了,就發假標,這個現象相當普遍。
四、找準定位,轉型才有出路
Q:網貸行業的未來會是什么樣的?
張:我認為,未來這個行業應該是三個模式:
1.傳統銀行的大佬模式,他們有的是錢,風控還是傳統的。
2.電商的P2P,他們基于電商的交易數據,有大數據優勢,可以做金融服務。
3.還有就是我們這種P2P公司,這是拾遺補漏的公司。
現在中國的風控體系是有問題的,信用環境是不完善的,數據也是不全的,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這就為網貸公司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這方面,宜信現在做得比較好,金海貸也在探索,比如做社區金融,但是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式出來。我相信,未來會有一到兩家這種模式的公司發展成為大鱷。
招行等金融機構進入網貸,對我們這種公司也會有沖擊,但這個市場夠大。像我們這種公司,只要是月交易量能突破2億,就能生存。
Q:金海貸有什么具體的規劃?
A:我們在做三個頂層構架設計:
1.企業的投融資咨詢服務。給企業做顧問,通過資源整合來幫助企業融資。
2.股權投資。我們會參股企業,派駐董事和財務,同時也幫助企業做融資。
3.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繼續做線下業務,而線上業務爭取做到真正的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實時匹配。具體模式還在探討,2014年會選擇幾個點去嘗試探索,相信能找到合適的道路。另外,我們還有一個人才規劃,計劃拿出20%~30%的股權,引進人才入股。我們的投資者見面會上,一位投資者跟我談,張總,我想加入你們的團隊。我說你認為你有什么資格,他說了三點:
1.我非常熱愛,非常喜歡,我已經辭職3個月,一直在研究你們金海貸,同時我還看了十幾個網站。我感覺你們是有實力的。
2.你在互聯網金融論壇上講了誠信感恩,我仔細觀察了你,覺得你是一個誠信的老總。
3.我們可以用1年的時間來檢驗,你覺得我不合適,我退出。他說了這三點,我就覺得他是認可我們的。我又問他年收入多少,他說年薪50萬左右,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
說實話,只有財富實現自由的人,他才不會跟你太計較,大家才能比較好地合作,一起奮斗。
這事給了我啟發,我要找到20~30個這樣的人來入股金海貸。假如我在上海開公司,1個總經理,6個部門經理,這批人就很合適。
當然,不是你有錢就可以入股金海貸的,我要的是人才,不是錢。有很多風投來跟我談入股,我都不同意,價格在2元每股以上。而我引進股東的價格是多少?1塊!想要錢的話,我不會以這個價格讓大家入股。
有些平臺引進股東是為了融資,而我看重的是價值觀是否一致,一定要對這個行業非常熱愛,有事業心,有夢想。所以,我會保留回購的權利,如果一年之后,大家價值觀不一致,我會溢價回購股份。如果僅僅是為了融資而引進一些不合適的人,反而會拖累企業的發展,得不償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