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01:03:45
周嶸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灰霾反復侵襲華北平原,嚴重程度讓人瞠目。1月11日到16日,整個京津冀地區陷入“爆表”的空氣污染指數中,其中部分監測站點的PM2.5濃度達到了1000微克/立方米,創下了有公開數據以來的新高。之后的半個月,灰霾反復來襲,從京津冀地區延伸到山東半島以至長三角,灰霾面積約143萬平方公里。整個1月,北京只有5天沒有灰霾。
近來頻繁多發的霧霾和被空氣污染嚴重危害的公眾健康,敲響的是中國長期粗放經濟增長方式的警鐘。
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工業。產業結構偏重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能源需求的不斷上漲,而我國能源結構又高度依賴煤炭,這直接導致了煤炭消費的急劇增加。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從2000年的15億噸躍升至2011年的30多億噸,幾乎占到了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一半。其中工業用煤占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而霧霾頻發的中國東部地區是PM2.5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在這片只占中國國土面積14%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國近48%的人口,產生了71%的經濟總量,排放了全國近一半的大氣污染物,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至3.6倍。而根據環保部門對上述地區空氣質量改善的估算,該地區未來發展經濟的強烈需求仍然會拉高煤炭消費量30%,這無疑是空氣質量改善的最大障礙。
因此,解決霧霾問題的根本是要控制煤炭消費的增長,逐步完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有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結構逐步擺脫對煤炭的依賴,煤炭消費高速增長的趨勢才能得以遏制,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