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17:06:47
每經評論員 杜宇
7月24日,生物股份(SH600201,股價:8.55元,市值:95.79億元)發布公告稱,因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公司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內蒙古監管局下發的警示函。具體問題包括研發費用資本化核算不準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依據不準確以及訴訟信息披露不準確。這些行為違反了相關的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影響了財務信息的準確性。監管局決定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并將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生物股份的這些違規行為令人費解。上市公司通常擁有專業的財務團隊和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理應嚴格遵守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要求。然而,生物股份卻在研發費用資本化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以及訴訟信息披露等關鍵領域出現失誤,這不禁讓人質疑:這是明知故犯還是真不懂?
研發費用資本化核算不準確,可能意味著公司在將研發支出計入資產時存在不當操作,從而虛增了資產和利潤。這種行為不僅誤導了投資者,也違反了會計準則。長期股權投資核算依據不準確,則可能暗示公司在對外投資的會計處理上存在隨意性,未能準確反映投資的真實價值。而訴訟信息披露不準確更是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因為訴訟結果往往會對公司財務狀況和股價產生重大影響。
這些違規行為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性和公信力。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其財務信息和信息披露的準確性是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一旦這些信息失真,投資者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也會受到干擾。
生物股份及相關責任人員表示將認真整改,并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然而,整改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必須真正落到實處。公司需要從內部管理入手,完善內部控制機制,確保財務核算和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同時,公司應定期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和合規意識。此外,公司還需要強化責任追究,明確責任分工,對違規行為的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生物股份的案例再次提醒所有上市公司,遵守法律法規、規范信息披露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資本市場上立足,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