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13 20:37:01
每經編輯|王月龍
綜合多家媒體報道,科學家們近期在核聚變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美國能源部計劃于當地時間周二(12月13日)宣布這一重大里程碑。
據了解實驗初步結果的三位人士透露,位于美國加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首次在聚變反應中實現了“凈能量增益”,也就是產生的能量比注入的能量還要多。
美國將就“重大科學突破”舉行吹風會
據環球網報道,路透社援引兩名知情人士消息爆料稱,美國能源部將于當地時間13日宣布,美國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在核聚變轉化能源方面取得一項突破。美媒稱,這種為太陽提供能量的過程有朝一日可望為地球提供廉價的電力來源。
路透社報道截圖
報道稱,其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能源部下屬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在一項使用激光的核聚變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凈能量增益。英國《金融時報》最先報道了這一實驗。
路透社說,美國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定于美國東部時間12月13日10時就這項“重大科學突破”舉行媒體吹風會。一位發言人說,在吹風會舉行前,暫不對外公布任何信息。
報道介紹稱,核聚變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讓兩個原子核接受攝氏1億度或以上的極度高溫,使其聚合成一個新的更大的原子核,釋放出巨大能量。但是,這個過程消耗巨大的能量,所以難題一直是如何讓釋出的能量大于輸入的能量,而且要持續不斷這樣做。有支持此類研究的人表示,核聚變有可能在十年或更長的時間里實現商業化,而一旦商業化,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益處,包括生產能源,同時不會像當今的核裂變反應堆那樣造成輻射性的核廢料。
然而,報道還提到,經營核聚變式發電廠仍然面臨艱難障礙,比如如何在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控制住這種熱能,以及如何持續性地發射激光。
為何“凈能量增益”具有巨大意義?
據財聯社,與化石能源相比,聚變反應不排放二氧化碳;與當前通常意義上的核能——核裂變能相比,它既不會產生核廢料,輻射也極少。自1950年代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太陽的能量來源,尋求復制和利用聚變反應,但至今沒有團隊能從反應中得到超過實驗所消耗的能量,即投入抵不上產出,無法形成能量的正循環。
如果LLNL能突破這一瓶頸,即實現“凈能量增益”的聚變反應,相當于為全人類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綠色的、用之不竭的能源選項。核聚變專家亞瑟·特瑞爾(Arthur Turrell)博士表示,“如果這一點得到證實,我們將見證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據報道,LLNL將于周二發布這一重大公告,美國能源部也將于太平洋時間周二07:00(北京時間周二23:00)左右進行直播。
外界預計,周二的公告將會著重強調投資于聚變能源研究具有的積極意義,但其商業應用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科學家們表示,建造一個能產生大規模聚變能源的設備需要用到一些難以大量生產的材料。
此外,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會對設備造成明顯損耗,有可能破壞該設備。據媒體透露,用于上述實驗的專有點火裝置耗資35億美元。
編輯|王月龍 杜波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環球網、財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