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5 13:52:02
每經編輯|程鵬
11月24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本土病例3041例(廣東892例,北京424例,河北329例,重慶258例,山西208例,河南140例,四川123例),含708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9654例(廣東7584例,重慶6242例,河北3046例,北京1436例,四川1187例)。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制圖 錢緋璠
截至11月24日24時,31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單日新增本土感染者數連續10天超過2萬例,11月24日單日新增本土感染者數超3萬例。
據湖南日報消息,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較為嚴峻,湖南省多地發生入(返)湘人員沒有落實落地檢措施引起疫情傳播的情況,為了更科學精準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湖南省健康碼已上線藍碼。消息一出,25日上午沖上熱搜第一。
廣州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宣傳處處長許欣在11月24日的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個別管控區域存在挪動圍蔽水馬、擅自外出,甚至聚集沖卡,涉嫌違反國家疫情防控法律法規。據統計,從10月23日至今,公安機關已查處涉疫違法犯罪案件148宗。
哪些人會被賦藍碼?
湖南疾控權威解答
據瀟湘晨報,11月25日一早,有人發朋友圈說“我變藍碼啦!”并附上藍色健康碼的照片,引發關注。
藍碼與普通綠碼形態一樣,只是二維碼是藍色。藍色二維碼下有標識:限制聚集!
根據省疫情防控政策,您當前屬于日常健康監測狀態,請嚴格遵守不聚餐、不聚會、不出入公共場所等規定。
瀟湘晨報記者向湖南省衛健、疾控部門有關人員求證,對方表示,湖南健康碼上線“藍碼”,關乎入湘5天內的人員。
在有關防疫工作群中,有工作人員表示收到相關消息,賦藍碼(紅黃碼的除外),各地要督促指導相關公共場所(餐飲服務、購物中心(含百貨店)、商場超市、農集貿市場、美容美發、洗(足)浴、室內健身、歌舞娛樂、游藝廳、網吧、酒吧、密室劇本殺、棋牌室)在查碼時,嚴格限制藍碼人員的進入。
湖南日報記者25日采訪湖南省疾控中心相關專家,就藍碼的相關問題答疑解惑。
一、哪些人會被賦藍碼呢?
外省入(返)湘人員自抵湘之日起5天內,“湖南省居民健康碼”會賦藍碼(紅黃碼除外),并彈窗提示“入(返)湘人員未滿5天”。
二、藍碼人員正常就醫、孩子上學等受影響嗎?
正常工作、看病就醫、孩子上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受影響,各地不得加以限制。但持藍碼人員要嚴格做好個人防護,全程戴好口罩。藍碼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可在綠碼采樣點進行采樣。
三、藍碼人員要注意些什么呢?
自己的健康碼變為藍碼后,請不要前往餐飲服務、購物中心(含百貨店)、商場超市、農集貿市場、美容美發、洗(足)浴、室內健身、歌舞娛樂、游藝廳、網吧、酒吧、密室劇本殺、棋牌室等公共場所。
四、藍碼人員該如何解碼呢?
持藍碼人員抵湘后的前三天,請每天完成一次核酸檢測(含“落地檢”),第5天再進行一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的,自動轉綠碼。請按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如未進行核酸檢測可能會變為黃碼。當被誤賦藍碼后,可向轄區社區、街道、縣區疾控中心申訴解碼,憑行程卡記錄解碼。
據了解,11月23日晚,長沙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消息,進一步加強來長返長人員健康管理的工作措施。其中要求省外和疫情嚴重的省內地區來(返)長人員抵長不滿5天者,不得進入餐飲服務、商場超市、農集貿市場、美容美發、洗(足)浴、室內健身、歌舞娛樂、游藝廳、酒吧、網吧、密室劇本殺、棋牌室、麻將館等公共場所,不得參加人員聚集性活動;有其他確需外出的,要自覺規范佩戴口罩。
不僅長沙,湖南多個市州對來(返)人員的健康管理措施適時進行了調整,均提到“來(返)人員5天內不得進入餐飲超市等公共場所”。
10 月下旬至今,廣州遭遇著三年來最嚴峻復雜的新冠病毒疫情。近期,網絡上有不少關于廣州管控區內有人員聚集、沖卡等行為的消息。
對此,11月24日,廣州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在11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期,我們依然發現個別管控區域存在涉疫人員扎堆聚集、沖卡脫管等現象,這將給疫情帶來反彈風險,且造成管控區域外的疫情傳播,會給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帶來被動,同時也導致個人暴露于感染風險之中。”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據通報,11月23日0至24時,廣州市新增7620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社會面發現50例。
廣州此輪疫情始于10月22日,截至11月23日,累計報告新冠感染者已超10萬例。
廣州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宣傳處處長許欣表示,當前,廣州市處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關鍵期,全市上下迅速響應、全面動員,廣大市民群眾也嚴格遵守疫情防控有關法律規定,履行相關權利義務,以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大局。但是仍有個別人員不遵守政府防疫管理措施,不但造成了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最終還受到公安機關懲處。
許欣透露,近日,在一些疫情防控管控區域內,有些群眾挪動圍蔽水馬、擅自外出;有些群眾不遵守管控秩序,隨意串格;有些甚至聚集沖卡,走出管控區之外,涉嫌違反國家疫情防控法律法規。這些不理智的行為顯然增加了交叉感染和病毒傳播擴散的風險。
同時,公安機關在工作中,也發現有個別人傳播謠言、煽動情緒,請大家不要輕信,更不要參與不理智、不合規甚至違法的行動。據統計,從10月23日至今,公安機關已查處涉疫違法犯罪案件148宗。
公安機關將一如既往依法打擊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侵犯醫務人員和防疫人員安全、擾亂衛生醫療秩序、故意傳播病毒、核酸檢測造假、造謠傳謠、聚集滋事、哄抬物價、詐騙錢財等妨害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廣東發布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力護航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其中提到:依法打擊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侵犯醫務人員和防疫人員安全、擾亂衛生醫療秩序。
11月23日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力護航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意見》共12條,要求依法懲治涉疫違法犯罪。依法打擊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侵犯醫務人員和防疫人員安全、擾亂衛生醫療秩序、故意傳播病毒、核酸檢測造假、造謠傳謠、聚集滋事、哄抬物價、詐騙錢財等妨害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部署要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全力護航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根據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有關規定,制定本意見。
一、加強防疫司法保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部署,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總要求,依法打擊涉疫犯罪,有效化解涉疫糾紛,堅決維護社會平安穩定。
二、依法懲治涉疫違法犯罪。依法打擊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侵犯醫務人員和防疫人員安全、擾亂衛生醫療秩序、故意傳播病毒、核酸檢測造假、造謠傳謠、聚集滋事、哄抬物價、詐騙錢財等妨害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支持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支持行政機關依法依規劃分疫情風險區域,采取隔離封控、隔離管理、隔離轉運、隔離安置等遏制疫情的應急性措施,盡量減少防疫處置措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依法制止和糾正“亂加碼”或者不作為等違規行為。
四、優先保障涉疫民生權益。暢通涉疫民生案件辦理“綠色通道”,妥善處理防疫保障、醫療服務、勞動爭議、物資供應、志愿服務等涉疫糾紛。依法保障防疫工作和群眾生活需求,不得查封、扣押、占用和處置用于疫情防控和居民生活保障的設施、設備及物品。
五、全面開展在線訴訟服務。依托“廣東法院訴訟服務網”“粵公正”“廣東移動微法院”等網絡平臺全天候開展在線訴訟服務,鼓勵當事人網上立案、調解、證據交換、庭審、申請執行、信訪申訴和適用電子送達。暢通12368訴訟服務熱線,及時回應人民群眾各類訴求,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訴訟活動的影響。
六、助力市場主體減負紓困。對因疫情影響產生的買賣、借貸、租賃、旅游、運輸、加工承攬、建設工程等合同糾紛,鼓勵雙方當事人合理調整或變更協議內容,助力困境企業通過債務重整、債務和解再生發展。
七、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依法規范商業銀行、融資租賃公司、保理公司、典當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審慎認定企業因疫情影響延遲償還金融借款的違約情形,積極促成以展期、續貸或分期付款等方式達成新的還貸協議,減輕中小微企業融資負擔。
八、加強防疫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病毒疫苗、快速檢測試劑、新藥產品專利或制造方法專利的保護力度,保障疫苗、藥物研發生產。嚴懲生產銷售假冒抗原檢測試劑、防護用品等違法行為,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
九、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系。堅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維護企業生存發展,鼓勵用人單位采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遠程辦公等方式穩定勞動者工作崗位,支持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期間采取靈活用工措施。
十、依法保障群眾訴訟權利。訴訟活動因疫情防控無法按期進行的,允許當事人自愿選擇線上訴訟或者申請延期訴訟,不得按無故缺席訴訟處理,妨礙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受疫情影響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應依有關規定及時辦理訴訟費減、免、緩手續。
十一、推動涉疫糾紛多元化解。充分發揮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作用,依托訴調對接工作機制,通過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工會調解、律師調解、行政調解等合理化解涉疫糾紛,積極引導當事人互諒互讓、互利互惠,平等協商、共渡難關。?
十二、加強善意文明執行工作。對因疫情影響造成資金流動性困難不能清償債務的,積極引導當事人分期履行、延期履行或達成執行和解。審慎實施財產保全,準確適用失信懲戒和限制消費措施,完善信用修復和守信激勵機制。
編輯|程鵬?杜波
校對|段煉
封面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湖南日報、瀟湘晨報、廣州日報、央視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