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9 10:04:13
◎過去數月里,已有近10家頭部連鎖餐飲企業相繼遞交了招股書:“麻辣燙第一股”、“中式快餐第一股”、“拉面第一股”的爭奪戰拉開帷幕。
◎不過,隨著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新消費冷卻,投資人對餐飲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的轉變,餐飲賽道的高歌猛進明顯放緩。
◎雖然,一級市場行情冷卻、估值回落、新消費品牌登陸資本市場后表現欠佳,但為何連鎖品牌們仍在積極沖刺IPO?
每經記者|唐如鈺 姚亞楠 每經編輯|肖芮冬
顯然,餐飲在2021年的一級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賽道估值也一路狂奔。和府撈面、張拉拉、遇見小面、陳貴香等品牌都在2021年經歷了估值的暴漲。其中,在去年夏天被資本瘋搶的張拉拉,有媒體報道稱其單店估值就超過1000萬人民幣;陳貴香則在成立僅一年,估值即超10億。
不過,隨著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新消費冷卻,投資人對餐飲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的轉變,餐飲賽道的高歌猛進明顯放緩。具體而言,一方面,以完美日記、奈雪的茶等為代表的新消費品牌IPO后,在資本市場表現欠佳;另一方面,則是海底撈、呷哺呷哺等老牌餐飲上市公司業績疲軟、陷入集中關店“瘦身潮”。如此情況下,資本對整個新消費賽道由熱轉冷、態度也變得更加謹慎。作為最受資本關注之一的餐飲賽道同樣開始降溫。
星陀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澤輝就向記者表示,“以前一個項目估值可能超出合理范圍的30%~50%,但去年下半年之后明顯看到了回落。我覺得對投資者和創業者而言都是好事,大家更客觀理性看待賽道的發展機會、有利于行業的長期健康。”
記者了解到,此前星陀也關注過不少餐飲類項目但均未出手。對此,劉澤輝表示,其所在機構對傳統大店模式餐飲持謹慎態度,相比之下更看好創新性更強、降本增效更好的輕模式;行業經營環境變化和疫情等壓力之下,大店餐飲模式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雖然,一級市場行情冷卻、估值回落、新消費品牌登陸資本市場后表現欠佳,但為何連鎖品牌們仍在積極沖刺IPO?
對此,前述TMT基金投資人即分析指出,頭部餐飲企業“扎堆”上市,一方面是為持續融資“輸血”、布局行業競爭,進一步拉開其與第二梯隊品牌的差距;另一方面,餐飲仍是消費端最大的賽道、被海內外資本長期看好。據中金報告,中式餐飲市場大、增速快。中國餐飲市場規模2019年達到4.7萬億元,中式餐飲占約80%,過去5年復合年增速達10.9%,顯著快于消費行業平均水平。收入水平提升、生活節奏加快、新生代消費者崛起,將拉動行業持續穩健增長。
除了上述原因外,劉澤輝還向記者坦言,部分企業也存在不小的退出壓力。他表示,大家都在等著看這一波新項目上市后的表現,“我感覺市場其實沒那么樂觀的,我個人也是比較偏觀望、謹慎”。
顯然,如今餐飲企業已是一二級市場的活躍分子。但事實上,此前餐飲企業與投資機構的關系并不熱絡。作為國內餐飲企業擁抱資本的一個典型代表,俏江南曾引入鼎暉投資并簽下對賭協議。隨后,該公司上市失敗,創始人張蘭最終退出管理層,這一度令不少餐飲創業者對投資人頗有抵觸。在采訪中,煲仔皇創始人薛國巍、三品王牛肉粉創始人杜晗均向記者表示,接受投資時不會簽署任何對賭協議。
“近兩年來,關注投資餐飲的人很多,但有些投資人更關注品類規模、前端門店模型,用投資消費的邏輯在投餐飲。”薛國巍認為,“很多人并沒有看清餐飲行業的特質,也很難評估餐飲品牌的價值。”
在他看來,餐飲和其他消費品最大的區別就是,餐飲需要在渠道上生產,可以看作是前店后廠的生意。“高動態的原料,高要求的制作時效,出庫無質檢,所有用戶都是專家,這是餐飲行業生產的現狀。”薛國巍向每經記者介紹道,在渠道上生產就意味著它的運營門檻非常高,因此需要企業有強悍的組織力,組織力、運營力是一個餐飲品牌能開出千店、萬店的根本所在。
薛國巍認為,評估一個餐飲品牌的價值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組織結構,看它內部是如何構成和配合的;其次,要了解其組織文化,創始人是否有能力打造一個有凝聚力的組織至關重要;再者,還要關注企業的績效考核機制,看在這一機制里,每個人的潛能是不是被很好地激發了,看各板塊的配合、銜接和協調能夠到什么程度。這三點是判斷餐飲企業價值時最容易“踩雷”的地方。“由此可見,餐飲行業屬于慢工出細活,大型餐飲企業前期打地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一旦地基穩固,后續增長的倍率就很快,餐飲投資應該做長線,如果做短線反而容易踏空。”
餐飲企業發展的高速公路已經修好了,現在更像春秋戰國時代,各賽道、各品類競爭剛剛開始,目前的市場格局還不是很清晰,很多品類也還沒有出現絕對的頭部企業。談及當下的市場現狀,杜晗這樣評價道,“資本熱潮剛剛開啟,這也是大家競爭最激烈、最精彩的時候,三五年之內就可以見分曉了。”
免責聲明:每日經濟新聞·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81122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