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從“硬核科技”到碳達峰、碳中和,上市公司高峰論壇第一波重磅內容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0 15:08:28

      每經編輯|段煉    

      2021年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正式拉開幕,論壇周以“科技創新 綠色發展”為主題在線上舉辦。

      作為論壇周的開幕論壇,12月20日的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匯聚了諸多知名經濟學家以及頭部上市公司、企業董事長和高管。上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進行了主旨演講,演講內容涉及當下中國宏觀經濟、“雙碳”等;隨后,立昂微董事長王敏文,上海家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秋生、貝泰妮董事長郭振宇、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就“科技創新 綠色發展”也進行了主旨演講。

      7402538886885897216.png

      劉世錦:中國真正的增長潛力

      主要來源于結構性潛能

      3353148600290274304.jpeg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需要關注什么?劉世錦表示,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我們更需要關注結構性潛能,因為中國真正的增長潛力主要還是來源于結構性潛能。他認為,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就是還有結構性潛能可用。“如果說發達經濟體是熟透的蘋果,中國這個蘋果只是半青半熟。如果一定要排個順序的話,結構性潛能是第一位的,宏觀政策是第二或第三位的。需要糾正的一種傾向是,把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寄托于寬松的宏觀政策而忽略結構性潛能。”劉世錦說。

      8065642288629687296.jpeg

      對于結構性潛能,劉世錦解釋,就是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或者說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經濟體,在消費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所具有的增長潛能,也可以說,是人均收入從一萬美元到三、四萬美元的潛能他還提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即中國需要提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

      “3”指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

      “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全球范圍的增長新動能,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有些方面并駕齊驅甚至局部領先。

      ?

      劉世錦表示,簡單地說,“1+3+2”結構性潛能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如何縮小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和體制架構內可實現的增長率之間的缺口,也就是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促進創新,推動結構性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增長動能。

      ?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該怎樣積極有效合理有序地推動綠色轉型?

      ?

      劉世錦表示,綠色轉型需要特別強調兩個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綠色轉型的核心是綠色技術創新。由傳統工業化發展方式轉向綠色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系統性地“換技術”。

      ?

      劉世錦認為,綠色技術應達到三個目標:高技術含量和生產率、少排放或零排放、與傳統產業相比有競爭力的低成本。環保與發展的傳統理解將會被打破。綠色發展與經濟增長并不矛盾,相反能夠成為重要的新增長動能。綠色技術既要做減法,如防治污染,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如低碳和零碳的新技術,催生和利用這些新技術的綠色投資

      ?

      劉世錦進一步提出,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要建立綠色發展中市場起作用的微觀基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現階段主要采取由上而下、層層分解任務目標、用行政性手段實施的辦法。這套辦法優點是短期內行動較快,也會較快取得成效。但可能的問題是指標分配未必合理公平、激勵不足、搭便車、實施成本較高、平衡性較差等。

      7402538886885897216.png

      張燕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然很大

      “穩字當頭”是我國政策關鍵

      4248473631796267008.jpeg

      在演講中,張燕生分析,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形勢向好,但不確定性風險仍然很大。

      首先,從當前世界經濟特征來看,可以發現供給的恢復明顯滯后于需求,全球供應鏈瓶頸比較明顯,供應鏈的中斷和供給秩序的紊亂可能會延續到明年初甚至明年上半年。此外,通脹形勢可能比人們預期的更加兇猛

      從深層次因素看,當前全球宏觀政策從嚴格反通脹的政策組合,轉向對通脹和財政赤字有更高包容度的宏觀政策組合。全球反壟斷和市場監管明顯趨嚴,政府對安全、對全球競爭態勢的干預明顯加強。

      對于我國新一年宏觀政策分析,張燕生指出,從當前一系列高級別會議的定調來看,明年經濟政策和經濟工作的重點,是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關鍵是“穩字當頭”。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內需、穩預期、穩基本盤等方面將成為重要的政策發力方向

      在穩內需方面,要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影響最大的實際上是需求,包括消費投資、生活性服務業,也包括個體工商戶。”張燕生說。

      穩預期要重視統籌協調各項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舉措,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張燕生認為,可以在出臺重大舉措之前,以舉辦聽證會等形式,和市場、投資人、消費者對話,讓大家對政策調整有一個理解和適應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和投資就會配合政策調整,宏觀調控的效果將會更好。”

      穩基本盤方面,財政政策要提高效率,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真正使財政貨幣政策穩持大局,同時推動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和服務賦能,讓經濟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

      穩市場主體方面,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此外,張燕生還就綠色發展新機遇進行分析,未來,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將從實際和國情出發,用新能源和水電逐步取代火電,順利實現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所以從這個角度,短期政策中,供應鏈重組、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改造、火電基礎的靈活性改造就變得非常關鍵中期方面,要重視儲能技術、儲能設備和儲能管理的發展;長期方面,碳捕集利用及生物質能等方面的發展,都將會是下一步重點。

      7402538886885897216.png

      徐錠明:碳中和為數字化轉型導航

      數字化為低碳化戰略賦能

      ?

      5582790759404421120.jpeg

      徐錠明就“雙碳”目標與大家展開交流。他表示,“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碳達峰與碳中和相輔相成,由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量相對固定,遠遠少于工業發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為實現碳中和愿景,必須制定并實施碳達峰方案,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趨勢。

      徐錠明特別強調,碳達峰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難度越大,耗時越長。為盲目摸高而興建高碳排放項目,將在項目存續期間長期占用大量的碳排放份額,形成碳排放鎖定效應,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壓力。

      ?

      “碳中和并沒有解決人類生存問題,在碳中和之后,還要創新低碳技術,創造負碳能源。碳中和遠不是重點,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展望未來必須負碳排放。碳達峰與碳中和就是為了生態的高顏值、發展的高素質、生活的高品質。” 徐錠明說。

      ?

      未來將往何處發展?徐錠明表示可以走兩條路,一條是綠色經濟之路,另一條是數字經濟之路。所以要掌握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本領。

      ?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大局,領導干部要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質,掌握數字經濟本領,全民要提高素質素養和技能,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為了綠色發展,要數字化文化、數字化人才、數字化戰略、數字化轉型。” 徐錠明說。

      ?

      做好碳中和有6項工作,徐錠明繼續指出,其中包括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創建方法論、構建模型、用大數據以及樹立新的思維方式。

      ?

      最后,徐錠明著重提出,碳中和為數字化轉型導航,數字化為低碳化戰略賦能。碳中和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數字化是低碳化戰略驅動力,實現碳中和要樹立新的思維方式

      7402538886885897216.png

      立昂微董事長王敏文:

      科技創新必須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

      3894630309734345728.jpeg

      立昂微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股價從不到6元/股(前復權,下同)一路上行,12月17日收盤報收于133.10元/股,總市值608億元,成為不少機構投資者關注的“網紅”硬核上市公司之一。

      20年時間,立昂微逐步成長為國內半導體硅片先鋒和細分市場頭部企業,它做對了什么?在此次峰會上,王敏文分享了豐富的“干貨”。

      王敏文認為,科技創新必須立足于自主創新,大凡立足于自主創新的科技、產業成果,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國之重器。立昂微旗下金瑞泓的半導體硅片產線建立之初,其硅片生產技術即擁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公司已經充分掌握了獨有的硅片控制理論和工藝技術,牽頭制定了國內絕大部分的硅材料行業國家標準,擁有數十項發明專利。

      他還強調了對技術的引進吸收。技術相對落后的我國半導體產業要發展,非常需要積極參與國際技術交流。比如立昂微的半導體功率器件生產線就是在本世紀初引進國際半導體巨頭美國安森美的全套肖特基生產設備、工藝技術與質量體系建立起來的,之后通過自身的消化吸收,創造性地改進并突破工藝技術,成功鑄造了肖特基產品的高端品牌。

      王敏文提出,科技創新的根本在于集聚人才。半導體產業更是少有的人才密集型產業,對其而言,在人才引進模式下促進技術創新也十分有價值。他透露,立昂微前期發展中,更多是依賴自有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但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則開始走引育并舉、內外結合的人才集聚與使用之路,以此來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王敏文認為,科技創新必須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精益求精,必須要有久久為功的堅韌、執著,必須要盡快走出追求短平快、賺快錢的經營誤區。半導體制造業投資巨大,但投資回報周期很長,十分辛苦而且令人焦慮。科技創新要做好較長時間虧損的準備,這就需要政府通過稅收優惠、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強有力的扶持、激勵政策,打造更加適宜、有活力的科技創新產業生態。

      7402538886885897216.png

      上海家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秋生:

      以產品和營銷創新觸達年輕消費者

      2600613978672862208.jpeg

      是經歷百年、歷經風霜后,最終退出歷史舞臺?還是利用百年積淀的底蘊,持續創新,再次成為時代風向標?誰都想成為后者,但怎么創新是每一家老牌國貨企業都面臨的問題。

      談及產品創新,潘秋生表示,上海家化攜手科技企業進行科技創新賦能產品研發,從可持續發展、功效活性物及新型劑、中國特色草本原料現代化、功效機理可視化、數字化智能設備等方面全方位、多維度推進產品創新研發。上海家化的創新不僅局限在美妝護膚品類,還運用在健康生活的新品上從營銷創新的維度,持續通過品牌年輕化,跨界玩轉多品牌的方法,對六神進行營銷創新。在產品上,上海家化還通過與一些大的IP進行聯名、和明星合作,觸達年輕消費群體。

      同時,上海家化布局數字化營銷已初步取得成效,獲得市場認可,通過努力打造覆蓋消費者全生命周期的全渠道家化私域,擴大客戶群體。在渠道進階方面,上海家化采用五大核心舉措來進行渠道創新,與時俱進,與重要渠道平臺進行策略合作,通過數字賦能推進智慧零售,通過私域運營加強客戶溝通,同時持續進行模式創新。

      此外,上海家化也在進行綠色升級。潘秋生稱,上海家化將全鏈路產品、設計變得更綠色,從原料配方、包裝、生產、運輸和物流的使用、處理等全方位進行覆蓋,以實現更加煥活、更加安全、更加環保的目的。

      在企業內部治理上,潘秋生介紹,上海家化進行了系統流程升級優化,通過業務流程的去斷點、單點系統到網狀系統、數據可視化、智能化等全方位的推動,持續演進與迭代內部系統和流程,同時對上海家化的運營進行簡化和聚焦。

      “數字化驅動組織效能,提升業務的增長。”潘秋生表示,上海家化的數字化不僅聚焦于數字化市場營銷,也聚焦在產、研的數字化等各個方面。從2021年開始,上海家化也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通過持續不斷的嘗試進行迭代和創新。

      “我們希望組織能夠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我們始終記得我們企業的使命是以盡善之心追求致美的產品與服務,為消費者、員工、股東和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潘秋生稱。

      此外,2021年上海家化還發布了首份ESG報告,明確提出企業的中長期目標是到2025年達到碳達峰,2035年自有工廠達到碳中和,2050年達到全價值鏈的碳中和。通過數字化的智慧工廠來支持綠色可持續發展。

      7402538886885897216.png

      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

      “雙碳”目標將催生萬億級新賽道

      6811936664648673280.jpeg

      天能股份誕生于浙江湖州,主要業務包括動力電池及其系統解決方案,儲能集成系統解決方案,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今年年初,天能股份成功登陸科創板。

      當下,能源領域的科技研發突飛猛進,全球各大能源巨頭、研究機構,對動力電池、固態電池、氫能技術、儲能技術及其他能源技術的研究,對智能制造、數字化提升的研究,齊頭并進、百舸爭流。在張天任看來,“雙碳”目標催生了廣闊的市場機遇,會產生很多萬億級的新賽道。只有精準把握這樣的時代大趨勢,企業才能進一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雙碳”既是時代賦予的大機遇,也是行業和企業的大洗牌

      因此,張天任表示,無論企業的規模多大,如果不改變發展方式,不重視創新驅動,不擁抱變化,必然將在這輪產業大變革中掉隊。如果選擇“躺平”,最后可能連“躺平”的機會都沒有了,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跑贏”時代。

      在主旨演講中,張天任稱,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要求,我們都承擔著“綠色低碳”的發展使命。因此,天能股份也在構建綠色智造體系,堅持在機器換人、提升裝備和改進工藝的基礎上,率先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的綠色智造,推動產業向綠色、智能、高端方向升級。

      張天任介紹稱,天能股份建設的“未來工廠”,通過以數字賦能驅動綠色智造,優化升級產品全生命周期業務流程,促進了供應端、生產端、營銷端、服務端更加協同,能夠有效降低工廠的運營成本,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升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數據采集率、能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此外,張天任提及,天能股份一直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建成“云上天能”,創新性、結構性、系統性地解決業務運營場景中的各種困難和痛點,讓企業運營決策更加科學,不再像過去那樣只依靠拍腦袋、憑經驗。而數字技術的加持,進一步縮短了決策流程,讓企業能第一時間把握商機,并對用戶需求快捷靈活地作出響應。

      誰能夠率先建立起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就能夠在經濟發展中占據先機。”張天任說道。天能股份自主開發工業互聯網管理平臺,實現了與上游供應鏈體系、客戶需求開發和下游配送銷售、售后服務回收的充分協同。

      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天能股份構建了智慧供應鏈服務平臺、產業價值鏈生態服務平臺,打造了良性閉合產業生態鏈和商業價值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數千家企業鏈接,做到了產業鏈資源最佳組合與分配,建立起優勢互補、共享共贏的企業生態圈。

      7402538886885897216.png

      貝泰妮董事長郭振宇:

      品牌定位需擇高而立

      811011715713969152.jpeg

      今年3月25日,貝泰妮(300957.SZ)登陸創業板。12月17日,公司總市值已達885億元。中國的化妝品牌大多誕生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西南地區似乎并沒有化妝品基因,“偏居于”云南的貝泰妮及其旗下的“薇諾娜”如何能夠在短時間橫空出世成為中國功效護膚龍頭?

      “貝泰妮做的是皮膚健康生態,我們推出的第一個品牌薇諾娜是這個生態中功效性護膚品的第一個品牌。薇諾娜的成功奠定了貝泰妮打造中國皮膚健康生態的基礎,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振宇在演講中介紹道。

      他認為,薇諾娜的成功與貝泰妮一開始對這個品牌進行了“擇高而立”的定位密不可分,薇諾娜這個品牌從一開始就定位于世界功效性護膚第一品牌,薇諾娜是云南的、中國的,同時一步到位是世界的。中國的護膚品市場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市場,第一大市場就應該誕生世界級的品牌。

      “薇諾娜”快速發展的背后,無疑與中國皮膚學級護膚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提升有直接關系。東莞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2019年,我國皮膚學級護膚品的市場規模從27.7億元逐年提升至13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9.29%。在演講中,郭振宇發出“豪言”:其稱有信心在未來3-5年將“薇諾娜”打造成全球功效性護膚第一品牌

      “利用云南特色植物,堅持自主研發,打造高強競爭壁壘”,郭振宇認為這是貝泰妮成功的另一大要素。他表示,公司在創立之初便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根據問題皮膚的作用靶點,開發薇諾娜功效護膚品。

      按照郭振宇所稱,貝泰妮的研發中心匯集了生物化學、藥物制劑、中藥學、生物制藥、藥理學、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不同學科的各類專業人才150多人,保障了公司在植物提取、配方開發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積累,對于功效護膚企業來講十分重要,因為這意味著企業才有將技術成果有效轉化為經營成果的持續創造能力。”

      郭振宇還談到了貝泰妮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規劃和愿景。他表示,貝泰妮將在ESG方面保持持續高投入;在包裝上更多的使用可回收材料;生產上要求自有工廠以及委托加工方減少碳排放,增加工業廢水再利用,減少生產廢棄物對環境的損害;此外,公司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利潤持續在公益、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投入。

      除了今天上午的主旨演講,今日下午(如下圖示),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等學者專家,還有太極實業董事長趙振元,芯海科技董事長盧國建等企業家也將進行主旨演講,另外還有一場“硬科技+新能源 助力綠色發展”的圓桌對話,對話嘉賓包括廈鎢新能董秘陳康晟、富臨精工副董事長李鵬程等人,歡迎您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鏈接繼續關注。

      2739243104799369216.png

      編輯|段煉?杜波

      校對|孫志成

      封面圖來源:每經網

      1003843972122334208.png

      德爾塔毒株還在全球大流行,奧密克戎毒株又火上澆油,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1958574239604043776.jpeg

      983230565635398656.jpeg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2021年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正式拉開序幕,論壇周以“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為主題在線上舉辦。 作為論壇周的開幕論壇,12月20日的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匯聚了諸多知名經濟學家以及頭部上市公司、企業董事長和高管。上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進行了主旨演講,演講內容涉及當下中國宏觀經濟、“雙碳”等;隨后,立昂微董事長王敏文,上海家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秋生、貝泰妮董事長郭振宇、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就“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也進行了主旨演講。 劉世錦:中國真正的增長潛力 主要來源于結構性潛能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需要關注什么?劉世錦表示,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我們更需要關注結構性潛能,因為中國真正的增長潛力主要還是來源于結構性潛能。他認為,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就是還有結構性潛能可用。“如果說發達經濟體是熟透的蘋果,中國這個蘋果只是半青半熟。如果一定要排個順序的話,結構性潛能是第一位的,宏觀政策是第二或第三位的。需要糾正的一種傾向是,把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寄托于寬松的宏觀政策而忽略結構性潛能。”劉世錦說。 對于結構性潛能,劉世錦解釋,就是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或者說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經濟體,在消費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所具有的增長潛能,也可以說,是人均收入從一萬美元到三、四萬美元的潛能。他還提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即中國需要提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 “3”指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 “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全球范圍的增長新動能,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有些方面并駕齊驅甚至局部領先。 劉世錦表示,簡單地說,“1+3+2”結構性潛能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如何縮小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和體制架構內可實現的增長率之間的缺口,也就是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促進創新,推動結構性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增長動能。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該怎樣積極有效合理有序地推動綠色轉型? 劉世錦表示,綠色轉型需要特別強調兩個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綠色轉型的核心是綠色技術創新。由傳統工業化發展方式轉向綠色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系統性地“換技術”。 劉世錦認為,綠色技術應達到三個目標:高技術含量和生產率、少排放或零排放、與傳統產業相比有競爭力的低成本。環保與發展的傳統理解將會被打破。綠色發展與經濟增長并不矛盾,相反能夠成為重要的新增長動能。綠色技術既要做減法,如防治污染,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如低碳和零碳的新技術,催生和利用這些新技術的綠色投資。 劉世錦進一步提出,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要建立綠色發展中市場起作用的微觀基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現階段主要采取由上而下、層層分解任務目標、用行政性手段實施的辦法。這套辦法優點是短期內行動較快,也會較快取得成效。但可能的問題是指標分配未必合理公平、激勵不足、搭便車、實施成本較高、平衡性較差等。 張燕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然很大 “穩字當頭”是我國政策關鍵 在演講中,張燕生分析,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形勢向好,但不確定性風險仍然很大。 首先,從當前世界經濟特征來看,可以發現供給的恢復明顯滯后于需求,全球供應鏈瓶頸比較明顯,供應鏈的中斷和供給秩序的紊亂可能會延續到明年初甚至明年上半年。此外,通脹形勢可能比人們預期的更加兇猛。 從深層次因素看,當前全球宏觀政策從嚴格反通脹的政策組合,轉向對通脹和財政赤字有更高包容度的宏觀政策組合。全球反壟斷和市場監管明顯趨嚴,政府對安全、對全球競爭態勢的干預明顯加強。 對于我國新一年宏觀政策分析,張燕生指出,從當前一系列高級別會議的定調來看,明年經濟政策和經濟工作的重點,是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關鍵是“穩字當頭”。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內需、穩預期、穩基本盤等方面將成為重要的政策發力方向。 在穩內需方面,要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對中國經濟基本面影響最大的實際上是需求,包括消費投資、生活性服務業,也包括個體工商戶。”張燕生說。 穩預期要重視統籌協調各項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舉措,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張燕生認為,可以在出臺重大舉措之前,以舉辦聽證會等形式,和市場、投資人、消費者對話,讓大家對政策調整有一個理解和適應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和投資就會配合政策調整,宏觀調控的效果將會更好。” 在穩基本盤方面,財政政策要提高效率,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真正使財政貨幣政策穩持大局,同時推動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和服務賦能,讓經濟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 穩市場主體方面,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此外,張燕生還就綠色發展新機遇進行分析,未來,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將從實際和國情出發,用新能源和水電逐步取代火電,順利實現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所以從這個角度,短期政策中,供應鏈重組、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改造、火電基礎的靈活性改造就變得非常關鍵。中期方面,要重視儲能技術、儲能設備和儲能管理的發展;長期方面,碳捕集利用及生物質能等方面的發展,都將會是下一步重點。” 徐錠明:碳中和為數字化轉型導航 數字化為低碳化戰略賦能 徐錠明就“雙碳”目標與大家展開交流。他表示,“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碳達峰與碳中和相輔相成,由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量相對固定,遠遠少于工業發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為實現碳中和愿景,必須制定并實施碳達峰方案,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趨勢。 徐錠明特別強調,碳達峰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難度越大,耗時越長。為盲目摸高而興建高碳排放項目,將在項目存續期間長期占用大量的碳排放份額,形成碳排放鎖定效應,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壓力。 “碳中和并沒有解決人類生存問題,在碳中和之后,還要創新低碳技術,創造負碳能源。碳中和遠不是重點,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展望未來必須負碳排放。碳達峰與碳中和就是為了生態的高顏值、發展的高素質、生活的高品質。”徐錠明說。 未來將往何處發展?徐錠明表示可以走兩條路,一條是綠色經濟之路,另一條是數字經濟之路。所以要掌握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本領。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大局,領導干部要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質,掌握數字經濟本領,全民要提高素質素養和技能,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為了綠色發展,要數字化文化、數字化人才、數字化戰略、數字化轉型。”徐錠明說。 做好碳中和有6項工作,徐錠明繼續指出,其中包括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創建方法論、構建模型、用大數據以及樹立新的思維方式。 最后,徐錠明著重提出,碳中和為數字化轉型導航,數字化為低碳化戰略賦能。碳中和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數字化是低碳化戰略驅動力,實現碳中和要樹立新的思維方式。 立昂微董事長王敏文: 科技創新必須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 立昂微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股價從不到6元/股(前復權,下同)一路上行,12月17日收盤報收于133.10元/股,總市值608億元,成為不少機構投資者關注的“網紅”硬核上市公司之一。 20年時間,立昂微逐步成長為國內半導體硅片先鋒和細分市場頭部企業,它做對了什么?在此次峰會上,王敏文分享了豐富的“干貨”。 王敏文認為,科技創新必須立足于自主創新,大凡立足于自主創新的科技、產業成果,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國之重器。立昂微旗下金瑞泓的半導體硅片產線建立之初,其硅片生產技術即擁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公司已經充分掌握了獨有的硅片控制理論和工藝技術,牽頭制定了國內絕大部分的硅材料行業國家標準,擁有數十項發明專利。 他還強調了對技術的引進吸收。技術相對落后的我國半導體產業要發展,非常需要積極參與國際技術交流。比如立昂微的半導體功率器件生產線就是在本世紀初引進國際半導體巨頭美國安森美的全套肖特基生產設備、工藝技術與質量體系建立起來的,之后通過自身的消化吸收,創造性地改進并突破工藝技術,成功鑄造了肖特基產品的高端品牌。 王敏文提出,科技創新的根本在于集聚人才。半導體產業更是少有的人才密集型產業,對其而言,在人才引進模式下促進技術創新也十分有價值。他透露,立昂微前期發展中,更多是依賴自有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但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則開始走引育并舉、內外結合的人才集聚與使用之路,以此來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王敏文認為,科技創新必須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精益求精,必須要有久久為功的堅韌、執著,必須要盡快走出追求短平快、賺快錢的經營誤區。半導體制造業投資巨大,但投資回報周期很長,十分辛苦而且令人焦慮。科技創新要做好較長時間虧損的準備,這就需要政府通過稅收優惠、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強有力的扶持、激勵政策,打造更加適宜、有活力的科技創新產業生態。 上海家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潘秋生: 以產品和營銷創新觸達年輕消費者 是經歷百年、歷經風霜后,最終退出歷史舞臺?還是利用百年積淀的底蘊,持續創新,再次成為時代風向標?誰都想成為后者,但怎么創新是每一家老牌國貨企業都面臨的問題。 談及產品創新,潘秋生表示,上海家化攜手科技企業進行科技創新賦能產品研發,從可持續發展、功效活性物及新型劑、中國特色草本原料現代化、功效機理可視化、數字化智能設備等方面全方位、多維度推進產品創新研發。上海家化的創新不僅局限在美妝護膚品類,還運用在健康生活的新品上。從營銷創新的維度,持續通過品牌年輕化,跨界玩轉多品牌的方法,對六神進行營銷創新。在產品上,上海家化還通過與一些大的IP進行聯名、和明星合作,觸達年輕消費群體。 同時,上海家化布局數字化營銷已初步取得成效,獲得市場認可,通過努力打造覆蓋消費者全生命周期的全渠道家化私域,擴大客戶群體。在渠道進階方面,上海家化采用五大核心舉措來進行渠道創新,與時俱進,與重要渠道平臺進行策略合作,通過數字賦能推進智慧零售,通過私域運營加強客戶溝通,同時持續進行模式創新。 此外,上海家化也在進行綠色升級。潘秋生稱,上海家化將全鏈路產品、設計變得更綠色,從原料配方、包裝、生產、運輸和物流的使用、處理等全方位進行覆蓋,以實現更加煥活、更加安全、更加環保的目的。 在企業內部治理上,潘秋生介紹,上海家化進行了系統流程升級優化,通過業務流程的去斷點、單點系統到網狀系統、數據可視化、智能化等全方位的推動,持續演進與迭代內部系統和流程,同時對上海家化的運營進行簡化和聚焦。 “數字化驅動組織效能,提升業務的增長。”潘秋生表示,上海家化的數字化不僅聚焦于數字化市場營銷,也聚焦在產、研的數字化等各個方面。從2021年開始,上海家化也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通過持續不斷的嘗試進行迭代和創新。 “我們希望組織能夠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我們始終記得我們企業的使命是以盡善之心追求致美的產品與服務,為消費者、員工、股東和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潘秋生稱。 此外,2021年上海家化還發布了首份ESG報告,明確提出企業的中長期目標是到2025年達到碳達峰,2035年自有工廠達到碳中和,2050年達到全價值鏈的碳中和。通過數字化的智慧工廠來支持綠色可持續發展。 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 “雙碳”目標將催生萬億級新賽道 天能股份誕生于浙江湖州,主要業務包括動力電池及其系統解決方案,儲能集成系統解決方案,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等。今年年初,天能股份成功登陸科創板。 當下,能源領域的科技研發突飛猛進,全球各大能源巨頭、研究機構,對動力電池、固態電池、氫能技術、儲能技術及其他能源技術的研究,對智能制造、數字化提升的研究,齊頭并進、百舸爭流。在張天任看來,“雙碳”目標催生了廣闊的市場機遇,會產生很多萬億級的新賽道。只有精準把握這樣的時代大趨勢,企業才能進一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雙碳”既是時代賦予的大機遇,也是行業和企業的大洗牌。 因此,張天任表示,無論企業的規模多大,如果不改變發展方式,不重視創新驅動,不擁抱變化,必然將在這輪產業大變革中掉隊。如果選擇“躺平”,最后可能連“躺平”的機會都沒有了,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跑贏”時代。 在主旨演講中,張天任稱,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要求,我們都承擔著“綠色低碳”的發展使命。因此,天能股份也在構建綠色智造體系,堅持在機器換人、提升裝備和改進工藝的基礎上,率先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的綠色智造,推動產業向綠色、智能、高端方向升級。 張天任介紹稱,天能股份建設的“未來工廠”,通過以數字賦能驅動綠色智造,優化升級產品全生命周期業務流程,促進了供應端、生產端、營銷端、服務端更加協同,能夠有效降低工廠的運營成本,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升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數據采集率、能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此外,張天任提及,天能股份一直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建成“云上天能”,創新性、結構性、系統性地解決業務運營場景中的各種困難和痛點,讓企業運營決策更加科學,不再像過去那樣只依靠拍腦袋、憑經驗。而數字技術的加持,進一步縮短了決策流程,讓企業能第一時間把握商機,并對用戶需求快捷靈活地作出響應。 “誰能夠率先建立起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就能夠在經濟發展中占據先機。”張天任說道。天能股份自主開發工業互聯網管理平臺,實現了與上游供應鏈體系、客戶需求開發和下游配送銷售、售后服務回收的充分協同。 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天能股份構建了智慧供應鏈服務平臺、產業價值鏈生態服務平臺,打造了良性閉合產業生態鏈和商業價值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數千家企業鏈接,做到了產業鏈資源最佳組合與分配,建立起優勢互補、共享共贏的企業生態圈。 貝泰妮董事長郭振宇: 品牌定位需擇高而立 今年3月25日,貝泰妮(300957.SZ)登陸創業板。12月17日,公司總市值已達885億元。中國的化妝品牌大多誕生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西南地區似乎并沒有化妝品基因,“偏居于”云南的貝泰妮及其旗下的“薇諾娜”如何能夠在短時間橫空出世成為中國功效護膚龍頭? “貝泰妮做的是皮膚健康生態,我們推出的第一個品牌薇諾娜是這個生態中功效性護膚品的第一個品牌。薇諾娜的成功奠定了貝泰妮打造中國皮膚健康生態的基礎,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郭振宇在演講中介紹道。 他認為,薇諾娜的成功與貝泰妮一開始對這個品牌進行了“擇高而立”的定位密不可分,薇諾娜這個品牌從一開始就定位于世界功效性護膚第一品牌,薇諾娜是云南的、中國的,同時一步到位是世界的。中國的護膚品市場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市場,第一大市場就應該誕生世界級的品牌。 “薇諾娜”快速發展的背后,無疑與中國皮膚學級護膚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提升有直接關系。東莞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2019年,我國皮膚學級護膚品的市場規模從27.7億元逐年提升至13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9.29%。在演講中,郭振宇發出“豪言”:其稱有信心在未來3-5年將“薇諾娜”打造成全球功效性護膚第一品牌。 “利用云南特色植物,堅持自主研發,打造高強競爭壁壘”,郭振宇認為這是貝泰妮成功的另一大要素。他表示,公司在創立之初便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根據問題皮膚的作用靶點,開發薇諾娜功效護膚品。 按照郭振宇所稱,貝泰妮的研發中心匯集了生物化學、藥物制劑、中藥學、生物制藥、藥理學、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不同學科的各類專業人才150多人,保障了公司在植物提取、配方開發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積累,對于功效護膚企業來講十分重要,因為這意味著企業才有將技術成果有效轉化為經營成果的持續創造能力。” 郭振宇還談到了貝泰妮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規劃和愿景。他表示,貝泰妮將在ESG方面保持持續高投入;在包裝上更多的使用可回收材料;生產上要求自有工廠以及委托加工方減少碳排放,增加工業廢水再利用,減少生產廢棄物對環境的損害;此外,公司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利潤持續在公益、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投入。 除了今天上午的主旨演講,今日下午(如下圖示),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等學者專家,還有太極實業董事長趙振元,芯海科技董事長盧國建等企業家也將進行主旨演講,另外還有一場“硬科技+新能源助力綠色發展”的圓桌對話,對話嘉賓包括廈鎢新能董秘陳康晟、富臨精工副董事長李鵬程等人,歡迎您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鏈接繼續關注。 編輯|段煉杜波 校對|孫志成 封面圖來源:每經網 德爾塔毒株還在全球大流行,奧密克戎毒株又火上澆油,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道具|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激情黄色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av日韩av综合|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熟妇无码AV|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