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14 19:23:50
◎電子簽名賽道的相關玩家已經相對成熟,巨頭如今選擇下場,能攪動乾坤嗎?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劉雪梅
騰訊電子簽業務又有了新動作。
10月14日,騰訊電子簽上線個人買賣合同模板,為日益增多的個人間(C2C)交易提供電子合同服務。
據介紹,用戶打開騰訊電子簽小程序,在小合同中選擇“個人買賣合同”,填寫雙方個人信息、交易物品信息、支付和交付方式等,即可生成一份標準買賣合同,雙方實名簽署后即具備法律效力。
今年4月,騰訊宣布正式上線“電子簽平臺”,在此之后接連推出了包括小收據、小借條、租房合同等模版,從騰訊不斷豐富的電子簽產品線可以看出,其對電子簽賽道已是勢在必得。
對電子簽業務的未來,騰訊寄予了厚望。騰訊電子簽業務負責人黃炳琪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他估計,5-10年內,能培育出用戶線上簽約的習慣,并打通上下游鏈條,“這需要一個產業上下游的共同演進。”
他認為,電子簽行業的發展過程與電商行業及支付行業類似,“2021年上半年,中國快遞包裹的數量已經接近500億個,說明線上線下已經非常緊密結合起來了,我們甚至已經感受不到線下環節,這個過程大概花了十年的時間。另外一個就是支付,用將近十年的時間,移動支付全面普及了。”
這的確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賽道。艾媒數據顯示,我國電子簽名市場規模已從2016年的8.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08.2億元,國內電子簽名行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已達到66.33%,預計在2023年時整體市場規模將接近250億元。
不過,在騰訊入場之前,已經有頭部平臺領跑電子簽賽道,據易觀的調研2019年數據,e簽寶、法大大和上上簽分別以33.85%、20.50%、15.20%的市場份額處在電子簽行業的第一梯隊。
巨頭下場之后,一度“水溫舒適”的電子簽獨角獸,壓力陡增。
騰訊入局電子簽行業不是一時興起。
啟信寶顯示,早在2019年3月,騰訊就參與領投了國內第三方電子簽名、電子合同平臺法大大共計3.98億人民幣的C輪融資。2021年3月,法大大完成了D輪9億元的融資,該輪融資亦是由騰訊領投。
是什么讓騰訊此番親自下場電子簽業務?
黃炳琪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8年騰訊提出了“兩張網”戰略,分別是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對于產業互聯網,騰訊一直在考慮應當什么樣的能力去服務產業互聯網,“一般的商業邏輯是從前端營銷、獲客、轉化、簽約、支付,再到履約,這是一個整體的鏈條過程。”
他透露,當騰訊在審視自身在鏈條上有哪些優勢的時候,發現騰訊在C端具備優勢,微信支付做得不錯,“但是,從前端獲客到支付和履約之前存在一個斷層,即雙方的意愿確認、合同簽署,這個斷層會影響到產業互聯網的落地和滲透。”
“在產業互聯網信息流中,沒有線上簽約,產業互聯網會比較被動,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投入的事情。”黃炳琪說。
目前,在用戶層面,整個電子簽行業偏B端業務。黃炳琪透露,騰訊電子簽雖說推出了不少面向C端用戶的產品,但其戰略方向依然是服務B端。
另據騰訊電子簽相關負責人介紹,買賣合同服務的用戶人群很廣泛,除了個人間的二手交易,小微商戶、個體工商戶、采購批發商等也可以使用買賣合同簽約。在目前很火的KOL帶貨場景中,UP主、帶貨博主銷售商品時,也可以與買家簽訂買賣合同。
據介紹,面向企業級用戶,騰訊電子簽也推出了SaaS版和API版的電子合同服務,并與騰訊會議聯合推出“云簽約”解決方案。據騰訊電子簽產品負責人熊作婷介紹,騰訊電子簽目前合作客戶包括騰訊內部,“不管是集團還是區域公司,都已經在使用騰訊電子簽進行人力資源相關的一些服務”。此外,騰訊電子簽還服務了貝殼、巴樂兔、索菲亞等上百家企業,覆蓋人力資源、房地產、金融、零售等行業。
就騰訊電子簽目前業務量的占比而言,黃炳琪透露,目前B端企業用戶占比更高,C端的產品更多是一些方便的工具,不過騰訊認為社會價值更為重要。
對于B端和C端的用戶,騰訊采取了不一樣的策略。
“面向C端的電子合同,全部是由法律專家做的模板,讓用戶拿來就能用。B端企業我們是不做干預的,更多是提供電子簽的能力和技術。對于C端,我們會在產品設計的階段就把控風險,做出符合法律法規的規范模板。”黃炳琪說。
他還透露,對于B端和C端用戶,電子簽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對于C端用戶而言,電子簽可以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更為方便;此外,紙質收據和合同都散落各處,電子簽可以進行留存;第三則是規避風險。對于B端用戶而言,電子簽還是一個很好的用戶觸達的產品,特別是對B端私域流量運營,電子簽簽署之后,B端和C端就有了溝通和鏈接的管道。
根據《2021年中國電子簽名行業研究報告》,電子簽名產業鏈目前呈現出上下游劃分清晰的特點。其中上游由CA機構、時間戳服務機構及實名認證機構三類組成,為電子簽名提供所需的數字認證、時間戳及實名認證服務,確保電子簽名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中游則是第三方電子簽名服務商,包括獨立的服務商及CA旗下服務商兩大類,為下游G端及B端客戶提供電子簽名產品及服務:第三方電子簽名服務商以e簽寶、法大大為代表,在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中誕生,旨在通過各類融合性技術,提供電子簽名及電子合同管理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電子簽賽道,已有屢獲資本助推的獨角獸存在,背后不乏巨頭身影。
啟信寶顯示,第三方電子合同簽名平臺e簽寶已經于今年9月完成E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12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IDG資本。2020年11月,e簽寶完成了10億人民幣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深創投等。而在2019年完成的C輪1億美元融資中,投資方中還出現了螞蟻金服的身影。
此外,另一家第三方電子合同簽名平臺上上簽也已于2018年完成了3.58億元的C輪融資,由老虎環球基金領頭。另外,上上簽曾在2016年及2018年獲得小米旗下順為資本的投資。
近兩年,巨頭已經不再滿足于站在背后。除騰訊外,2020年,字節跳動上線了一個名為“電子牽”的在線簽合同平臺。
可以說,電子簽名賽道的相關玩家已經相對成熟,巨頭如今選擇下場,能攪動乾坤嗎?
就騰訊入局電子簽賽道的競爭力,黃炳琪認為,在騰訊提出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兩張網”戰略之后,內外部有非常多應用場景要用到電子簽。除了騰訊云服務的各行業客戶,騰訊集團本身也有很多業務類型需要用電子簽能力。同時,騰訊有終端可以觸達用戶,用戶可以直接在微信上簽約,并不需要額外付出很大的成本。
黃炳琪還透露了騰訊在電子簽業務上的重點發力方向:一是在勞動用工方面,幫助勞動者和雇主便捷簽約,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二是在公益領域,與騰訊公益等組織和機構合作,在公益的各類環節輸出電子簽的能力,讓公益更透明、捐贈人更有榮譽感;三是給C端和B端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擴大用戶群,實現市場教育。
不過,無論是獨角獸還是巨頭,都需要直面一個現實:目前來看,電子簽企業并沒有足夠的盈利能力。
以已經上市的美國電子簽名服務公司DocuSign為例,其2021財年營收14.53億美元,歸母凈利潤為-2.43億。值得一提的是,DocuSign占據全球電子簽市場份額已經超過70%,主要營收來自于訂閱及增值服務。
不過,面對競爭,騰訊強調的是“價值”。
黃炳琪表示,騰訊電子簽業務的產品價值更多還是在于使C端用戶更簡便、B端企業用戶更高效,“我們是從產業互聯網的布局和整個商業鏈條上的觀察出發的。”
如今,電子簽賽道依然在演變之中,過往經驗表明,在巨頭入場“攪亂一池春水”之后,在市場開拓已久的獨角獸難免會受到沖擊。獨角獸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