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5 11:01:56
◎今年上半年各省份核準了24個煤電項目,裝機總量共計5.2吉瓦,同比下降78.8%。山東和浙江今年已經不再有煤電項目。
◎上半年24個核準項目中,有21個項目為熱電聯產項目,主要用于滿足供熱需求。不過,仍需要警惕富煤省份大規模推進煤電項目的潛在趨勢。
每經記者|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楊煜 實習生 湯小權 每經編輯|文多
“雙碳”目標下,煤電行業如何實現綠色轉型可謂“重頭戲”之一。一方面,煤電項目的核準更加嚴格,另一方面,民生供暖與部分地區發展依然依賴煤電項目。有限發展空間下,煤電行業與地方政府該如何減碳?
8月25日,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簡報《2021年上半年中國煤電項目最新進展研究》(以下簡稱《簡報》)。據《簡報》統計,嚴格管控下,今年上半年各省份核準了24個煤電項目,裝機總量共計5.2吉瓦,同比下降78.8%。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袁家海教授對此表示:“目前批復核準的項目主要是滿足‘十四五’有剛性電力不足的本地需求,以及作為配套電源保障國家電力發展戰略的考量。”他還談道:“實際上從滿足‘十四五’需求的角度來說,‘十三五’已經批復在建的項目,已可基本保證‘十四五’的需求,因此目前個別地方批復的少量項目主要發揮補足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各省份能源轉型存在發展速度不均衡的情況。與去年的重大項目清單相比,山東和浙江今年已經不再有煤電項目。不過,仍需要警惕富煤省份大規模推進煤電項目的潛在趨勢。
《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核準的煤電項目不僅在數量上大幅減少,裝機總量同比下降78.8%,并且一定程度上大型非熱電聯產煤電項目的核準也更加嚴格。
根據《簡報》數據,上半年24個核準項目中,有21個項目為熱電聯產項目,大多集中在湖北、重慶和福建,主要用于滿足供熱需求,服務工業園區的統一集中供熱和民生供暖。
值得一提的是,在供熱領域雖然有更加清潔的燃料,但燃煤熱電聯產機組仍然是目前最經濟和最普遍的選項。《簡報》指出,與燃煤相比,使用其他燃料供熱發電面臨缺少合理的價格驅動、燃料匱乏或供應不穩定的問題。例如,使用天然氣供熱的價格過高,而生物質供熱的燃料供應不穩定。
既然煤電供熱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又該如何應對低碳要求?“熱電聯產項目的未來發展可以考慮配套合理的價格補貼政策,以實現其綠色低碳轉型。”《簡報》表示。
另一方面,上半年核準的3個非熱電聯產項目全部集中在陜西、安徽兩個煤炭資源富裕的省份,并以超百萬千瓦級別的大型機組為主。這3個項目的裝機總量就占到了上半年核準裝機總量的64.0%,陜西和安徽也成為今年上半年煤電核準容量排在前二的省份。
其中,除“大唐陜西西王寨煤電一體化電廠項目”服務于“西電東送”國家戰略外,其他2個項目主要目的為利用省內資源優勢發展地方經濟。
據《簡報》梳理,今年有23個省份的重大項目清單中包括了煤電項目,共計86個,已知總裝機規模達104.8吉瓦。分省份來看,不同省份間的能源轉型速度明顯不均衡。
具體而言,23個省份中,與去年的重大項目清單相比,山西、陜西、山東、浙江等9個省、自治區的清單中煤電裝機量均不同程度減少,尤其是山東、浙江兩省今年已經不再包含煤電項目,但貴州、甘肅、廣西、江蘇、湖南等10個省、自治區的清單中煤電裝機量還在增加。其中,貴州省今年重大項目清單中新增的煤電裝機量最大,達到7130兆瓦。“具有煤炭資源優勢的地區對于上馬煤電項目的勢頭依然突出。”《簡報》指出。
2021年,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持續性高溫熱浪事件頻發,中國各地電力負荷屢創新高。在“十四五”期間,保障短時尖峰電力負荷成為各地擴增電源容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利用單一能源保障電力供給存在著巨大的隱患,今年夏天由于煤炭價格水漲船高、電煤短缺等因素,煤電企業面臨虧損發電、無法保供的困境。
另一方面,數字產業快速發展下,煤電規模擴張也與數字產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的發展目標相悖。
面對煤電有限的發展空間,《簡報》建議,煤電行業盡早實現裝機達峰是2030年前中國碳達峰的關鍵,各省級政府應充分挖掘現有發電機組的容量價值和調節能力,結合需求側響應設定科學的電力保障路徑。同時,將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目標納入中長期電力規劃,助力省內電力部門的深度脫碳。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