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05 13:17:17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陳俊杰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人工智能與工業制造的融合正加快走向廣度和深度。
“我們和濟南很多工業企業接觸的時候,發現對方獲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需求是很迫切的。”12月4日上午,在主題為“工業智聯,落濟生根”的2020中國AI+工業互聯網峰會暨百度“一基地兩平臺三中心”落地濟南大會上,神思電子(300479,SZ)總經理井焜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井焜所指的需求,就包括“視覺”。實際上,除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已廣泛應用的智能技術,這種需求還包括在工業巡檢、工業質檢等機器視覺方面的技術。
比如,在11月20日介紹我國“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最新進展時,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就提到:“全國建設(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項目超過1100個,涌現出機器視覺檢測、精準遠程操控、現場輔助裝配、智能理貨物流、無人巡檢安防等一系列應用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機器視覺有關的應用中,相比于更多處于商務層面的合作,從技術層面的合作,顯然更能解決工業企業的燃眉之急。
12月4日的峰會上,在工業互聯網布局的百度與來自濟南本地的神思電子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共同推進AI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等多領域的合作落地,加快濟南工業產業鏈智能化、數字化升級”。
在井焜看來,“相比商務層面,包含在整體解決方案里的技術層面的合作,是非常不一樣的,算法團隊、平臺將根據本地的企業的實際需要去優化、定制,用算法的方式去解決實際需求。”
不過,即便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上具備豐富經驗,但像百度這樣的巨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井焜看來,“每一個工業企業的操作環境,信息化基礎不同,需要在基礎算法的基礎上做進一步優化和訓練,那就需要本地的人工智能技術合作伙伴來和百度這樣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來深入合作,特別是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問題。”
事實上,在5G應用迅速推廣的背景下,這種需求也變得更為迫切。神思電子方面提供的信息顯示,目前,百度與神思電子已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及工業巡檢相關業務等多方面實現深入合作,打造出多款智能化產品及方案,并廣泛應用于產業實踐。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看來,5G云邊端協同更多地應用是在機器視覺領域。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天在生產線上進行目視檢查的工人數量超過350萬,但人工檢測準確度不高。而工業高清視頻通過5G和邊緣計算與中心云相連,基于AI與預存視頻圖像比對和分析,機器視覺能力已經超過人類。
與此同時,AI技術與工業制造的結合,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層面的支持。來自濟南市官方的信息顯示,濟南市正在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在新基建領域出臺了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等創新發展的行動計劃,系統集成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加快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的創新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作為本地AI技術提供方,井焜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神思電子將利用本地人工智能行業優勢,助力工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與百度共同推進山東地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智慧化應用打造,賦能山東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