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5 16:10:51
企業名稱:薪太軟
所屬行業:互聯網+人力資源
成立時間:2016年
融資情況:2020年8月完成A+輪融資。
薪太軟是一家高速成長的運用人工智能、支付科技、大數據及產融結合工具提升傳統人力資源綜合效率的高新科技企業。薪太軟在全國重要城市均設有分支機構,目前已服務4600多家全球中大型人力資源企業,年薪酬結算規模超千萬人次。截至2020年,薪太軟已完成5輪戰略融資,并獲金融機構超100億薪酬業務資金支持。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你總是心太軟,把所有事情都自己扛……”,這則來自《心太軟》的歌詞片段展現情場負重前行的無奈;而在人事外包的發薪場景中,供應鏈賬期不匹配也使得人力資源企業面臨重壓,“薪太軟”則通過便捷、專業、創新的功能提升企業辦事效率,亦是為愛堅守的另一種表達——讓薪水不再難領。
隨著企業靈活用工的普及,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在眾包及工資結算等市場需求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海量高頻勞動密集型薪酬結算當中存在痛點,薪太軟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前端SaaS,正在讓發薪變得高效且具有溫度。
薪太軟的智能工資代發系統,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研發了薪酬智能云平臺,實現了全銀行、全地域、全時段的薪酬結算服務,解決傳統發薪中流程繁瑣、差錯率高、成本高的問題。
董事長楊鵬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做的優勢是可以在特定垂直領域的工資發放去中心化,這個中心就是銀行。“很難單獨為一個行業去單獨開發發薪產品,但是愿意輸出底層能力去做開放式銀行,愿意跟薪太軟合作去拓客、攬儲、開卡,每個行長代發工資是剛需,但他們又不知道這個行業怎么做,薪太軟來做前端的SaaS,支付、金融還是銀行在做,但是能為銀行帶來更多的客戶。”
薪太軟獨立研發的SaaS系統功能包括薪酬代發、工資信用、支付、靈工系統、私域魔方、分潤代發、用工安全服務。與其他競品不一樣的是,薪太軟基于產業互聯網,從發薪場景切入,不斷延展系統和供應鏈,幫助人力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同時,也用SaaS拉動用工單位、員工、中介供應商、銀行、保險等各類機構連接,成為一個跨多法人主體的平臺。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就是生產資料,發薪是一個天然的場景,我們需要為更多的場景賦能。”楊鵬博表示,薪太軟每個月為近200萬用戶代發工資,每個月流水達到近100億,全年近1000億的規模。
作為人力行業的基礎設施,薪太軟在薪酬代發方面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規模化降本增效。不僅可以T+0到賬、進行彈性發薪,而且賬戶結構實現“一企業、一賬號、多角色”,比傳統“一企業、多賬戶、多U盾”的網銀模式更加靈活。
而在薪酬支付方面,薪太軟相比傳統發薪模式,能夠在人工成本方面實現5人發薪團隊、每年24萬的低消耗,且賬戶費用、跨行結算費用全年為零;而傳統發薪則平均需要30人發薪,人力成本每年約144萬,賬戶費用每年8萬,跨行及地域結算占發薪總量2%,手續費120萬/年。此外還需承擔因誤發造成的經濟損失。
在薪太軟的商業模式中,目前是以SaaS工具和服務費為主營收入,同時依托沉積海量B端及C端薪酬大數據,變現形式多樣,為企業創造出多點盈利的模式。
首先在挖掘員工8小時外的隱形財富中,薪太軟開設海量任務資源,員工可以通過做任務領取回報,海量任務資源在線領取,且支持實時提現傭金,有效提升員工黏性,輕松實現企業創收。
其次,企業員工開通薪太軟指定銀行賬戶,企業使用該賬戶發放薪資,員工通過該賬戶領工資,當資金在該銀行賬戶中有留存時,企業可獲得對應留存資金的持續利息分潤。
此外,人力資源公司把人送到知名企業,工資有結算檔期,勞務輸出的應收賬款往往涉及墊付且賬期較長。通過與薪太軟合作,根據人力企業與用工單位的合同,按月滾動提供專項薪酬墊付服務,有效解決資金問題,成功獲得墊付資金順利拿下訂單,并通過延長賬期方式提高了服務費,從而獲取更多利潤。實則是以工資作為底層資產的金融服務,間接幫助甲方企業做表外融資的同時,順利擴大與甲方的外包業務合作。
楊鵬博表示,發薪對于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公司來說意義不同,前者只代表企業的人力成本,而后者則反映營業收入的規模。“因此在向金融機構借錢、融資的時候,人力資源公司發薪量越大,就等于他服務的客戶越多,發薪客單價越貴,代表客戶含金量越高。”因此,對于服務綜合實力強的人力資源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看到薪太軟提供的底層數據后,愿意出錢墊付;而對銀行來說,也可以以l此來拓客、攬儲,一舉多得。
據楊鵬博介紹,國內主流銀行均向薪太軟拋出了愿意積極合作的橄欖枝,“利用全國四千多家銀行殘酷的競爭,代發工資業務,銀行行長作為第一剛需,當然愿意拿出更多資源支持薪太軟,給到更便宜的融資成本,所以薪太軟最大的客戶是銀行。”
可見,薪太軟從資金鏈和人力成本等根源問題降低企業資金問題和用工成本、企業負擔的同時,還為企業和員工提供多樣性業務和收益渠道,提升企業和員工賺錢能力,實現企業和員工雙贏。
免責聲明: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