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1 11:19:33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文多
9月6日至12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戰略合作的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在本屆太和論壇9月10日的前沿科技分論壇中,多位嘉賓關注到新冠疫情暴發給公共衛生、經濟、社會和國際社會秩序帶來的巨大沖擊。而怎樣通過科技革新更好地抗擊疫情,也是嘉賓們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柱庭,圍繞“智慧交通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的實踐”,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分享。張柱庭認為,疫情期間,智慧交通運營減少了人際接觸、提升了運行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未來應用場景也將更加豐富。
張柱庭表示,近幾年,中國在智慧交通上一直努力“三推”:一是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機等技術、新技術與交通行業的深度融合;二是推進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速融合發展;三是推廣交通的公共服務和電子政務的發展,具體包括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智慧交通感知網絡、智慧交通載用工具、智慧交通網絡化傳輸系統、智能化的出行體系、智慧交通的物流運輸體系、“互聯網+政務”服務七方面。
新冠疫情期間,交通運輸部也承擔著抗擊疫情的任務。一是要求“一斷三不斷”:一斷是堅決阻斷病毒通過交通工具的傳播;三不斷,是保障公路交通網絡不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必要群眾生活生產物資的運輸通道不斷。二是“三不一優先”:對保障應急運輸的物資人員、應急運輸的車輛建綠色通道,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便捷通行。三是要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大動脈主要指的是道路、鐵路、水路等干線運輸。微循環主要是城市和社區內的運輸。例如,在疫情期間,一位快遞小哥除了完成本職工作,還協調網約車企業、共享單車企業,專門解決醫護人員的出行需要。
張柱庭認為,在疫情期間,智慧交通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改變了過去供給方、需求方單方面選擇的傳統模式。通過網絡貨運經營者、快遞配送、互聯網技術,將供給和需求的兩端直接聯系起來,更快速滿足現實需求。為了能夠實現“無接觸”配送,選擇無人機、無人船、無人車輛進行貨運配送,促進了新技術的快速運用。
另一方面,交通政務也進行了流程優化。通過異地受理、聯動審批、全線通行、全程服務,實現了人員不接觸審批,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和政務成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