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0 13:46:28
在九天微星創始人謝濤看來,新基建是衛星互聯網的分水嶺,隨著政策規劃的明晰,行業已經進入踏踏實實的實干階段。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張海妮
九天微星創始人謝濤。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作為地面通信的補充手段,衛星互聯網利用衛星技術,能夠有效彌補地面通信縫隙,實現全球覆蓋。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各國也將衛星互聯網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不論是海外馬斯克的Starlink衛星系統(也稱星鏈計劃),還是國內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均讓該行業看點連連。
2020年,也被稱為衛星互聯網元年,開始進入衛星的密集發射階段。申萬宏源研報認為,預計2022年我國在軌低軌衛星規模達800余顆,2027年我國低軌衛星總規模有望達到3950顆。
近期,商業衛星公司九天微星完成由航空工業中航資本旗下基金中航產投、北京國富資本聯合領投2.7億元B輪融資,這也是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疇后該行業的首個重大融資進展。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探討衛星互聯網目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作為航天領域的“老兵”,謝濤曾在航天機構任職10余年。謝濤經歷過行業起步時的孤獨堅守,也體驗過合作伙伴認可項目的喜悅。在他看來,新基建是衛星互聯網的分水嶺,隨著政策規劃的明晰,行業已經進入踏踏實實的實干階段。
NBD:創業以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謝濤:九天微星在創立之初,就確立了做衛星互聯網的目標,當時國外已經有一批寬帶星座項目,但國內的參與者很少。不過,在具體探索中可以發現,該領域是一個重投入的領域,通常要至少百億量級資金,才能啟動星座的商業運營。因而,在社會條件、技術積累、投資量級不夠成熟的條件下,我們選擇轉變路徑,最開始從窄帶的衛星物聯網起家。相比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不需要等到實時覆蓋再啟動商業運營,投資量級也會降低至少十倍以上。而現實證明,我們也走出了一條從衛星物聯網到衛星互聯網跨越的路徑。隨著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我們衛星互聯網的建設速度也在提速,也從創業者成為新基建的參與者,最初夢想的實現路徑也變得更加清晰。
NBD:前幾年,很多商業航天領域的從業者都說早前是“寂寞”的。隨著行業變化,這種心情是否有轉變?
謝濤:2015年創業的時候,確實感覺非常孤獨。一方面,面臨社會大眾的不理解,很多人對于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抱有質疑的態度,投資人看好的也不多。在進入行業初期,也很少有實質性項目的進展,更多在做行業教育普及并與投資人進行溝通。但隨著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數量增多,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行業成熟度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產業界專家、投資圈人士對于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認知都產生了轉變。也有很多鼓勵和支持的聲音出現,孤獨感也少了很多。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驗證,商業航天、衛星互聯網領域逐漸走過了感慨孤獨的時期,也沒有時間去感慨心情,步入扎扎實實的落地期,開始推動應用場景落地。
NBD:資本對于衛星互聯網態度有何變化?
謝濤:資本投完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后,也希望能夠找到新的領域投資,近幾年,商業航天算是資本寒冬下的科技領域投資“小陽春”。隨著政策的紅利和產業的發展,商業航天早已成為投資人關注的熱點之一。此前,整個行業尚處于初級階段,場內多是關注早期投資的機構,融資到B輪、C輪的企業并不多,隨著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國字號、產業基金、偏重后期的投資機構進場,資本對于商業航天、衛星互聯網發展的信心更足,也會促使資本長期關注產業,進行長周期的產業投資。
NBD:納入新基建,對于衛星互聯網意味著什么?
謝濤: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是商業航天發展的分水嶺,行業發展也從“游擊戰”轉為“陣地戰”。此前,各個商業航天企業發射衛星數量及市場預測存在不確定性,業務處于摸索狀態;而在被納入新基建之后,衛星發射數量的規劃性、確定性更強,產業鏈上的公司提供產品和服務空間更大,產業規劃路徑更為清晰。目前衛星制造商、火箭提供商的角色,類似建設4G/5G網絡建設時的通信設備商,整個產業鏈的活躍度也在進一步提升。
NBD:中、美兩國目前衛星互聯網發展存在哪些差異?
謝濤:目前,中、美兩國均屬于衛星互聯網第一梯隊。從部署時間看,美國目前稍稍領先。一箭多星發射節奏、衛星批量化速度都比較快;而在成本方面,美國的一些互聯網衛星公司也通過技術革新形成單星成本優勢。
但從長遠看,衛星互聯網不僅僅是追求單顆衛星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系統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模式。隨著競爭的加劇,最終會接近于系統層面的較量。雖然國內部署時間稍微慢一些,但在調集國家隊、民營企業的情況下,相信會逐漸縮短在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差距,展現中國衛星互聯網的獨特優勢。
NBD:今年一季度,軟銀集團投資的衛星互聯網公司OneWeb申請了破產,對此您怎樣看?
謝濤:從行業角度分析,一家公司的破產不意味著行業出現問題。諾基亞倒閉了不代表手機行業不行了,而是新型的智能機崛起了。隨著國內外一批互聯網衛星企業蓬勃發展,一些效率不高、模式不對的企業也面臨淘汰危機。
從商業邏輯分析,OneWeb的破產并非只有疫情的影響,可能存在外部融資、內部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這也警示衛星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要時刻謹記,該領域的風險較大,需要擁有清晰的技術路徑,減少重復投資、重復研發、重復建設的成本。并且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與頂層設計深度契合,進一步減少運營風險。
NBD:目前,行業最需要突破的難點是什么?
謝濤:實現技術、市場雙輪驅動依然是目前的挑戰。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衛星互聯網建設如果僅僅考慮技術因素,完全交給國家隊,可能成本依然高昂;而民營公司更具備市場優勢和冒險精神,但技術層面不如國家隊穩健。在保證技術和部署速度的前提下,利用好民營企業的市場化創業能力,激發產業活力,形成百花齊放的技術創新,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推動衛星互聯網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NBD:目前,民營企業、國家隊、互聯網企業均在商業航天、衛星互聯網方面進行布局,是否形成明顯特點、梯隊?
謝濤:不同的主體肯定會有不同的特點。中國的衛星互聯網應該會由央企主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民營企業參與到衛星平臺、載荷乃至終端設備的供應中,幫助其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有些類似地網建設中,華為等通信設備制造商和中國移動等通信運營商之間的關系。
互聯網企業布局衛星互聯網,是希望能夠覆蓋地面運營商覆蓋不到的用戶,提升用戶增量,并且進行新的應用開發和拓展。
NBD:衛星互聯網是否達到充分競爭,未來會有哪些變化?
謝濤:隨著衛星互聯網的參與者不斷增多,行業已經形成通信衛星總體制造商、供應商、終端制造商……梯隊明顯、鏈條完整的產業鏈。隨著競爭的加劇,行業也會形成總體制造商頭部效應顯現,各個領域供應商競爭不斷細分的格局。未來,衛星制造商可能會被幾家技術實力強、資金充裕的國家隊及民營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更多的企業在衛星產業鏈的各個細分領域競速。
NBD:怎樣保證場景落地?
謝濤:衛星互聯網前三年屬于基礎建設的階段,需要實現批量化、低成本,未來才能實現批量化發射。以九天微星為例,作為通信衛星供應商,一方面通過批量化的訂單保障營收和現金流;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布局衛星終端及行業應用,提供端到端產品供應、行業服務。
衛星互聯網涉及的鏈條較長,之前在做衛星物聯網解決方案時,也和很多To B的企業合作。與行業伙伴合作,不僅需要做好場景應用,更需要考慮如何解決痛點。在終端的研發過程中,也需要在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反復實驗。
2020年年底,我們爭取要把幾款Ka平板天線,船載和車載的終端做出來,在2021年投入測試。
NBD:未來B端、C端應用機會如何?
謝濤:未來兩種應用應該是并駕齊驅的。以船載為例,大部分以B端應用為主。而車載,既可To B也可To C。物流車的車隊是To B的,越野車以及某些跨境物流的車載,To C更多。在一些沒有通信信號的場景下,像衛星網絡到戶這類應用,肯定也是To C更多,兩方面也均有機會。
從B端到C端有一個過渡的過程。產品做好了,性價比高大家自然會買。To C更多是標準化的產品,To B多是定制化的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