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28 23:45:21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吳永久
4月28日,中信證券發布了2020年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8.52億元,同比增長22.14%,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75億元,同比下降了4.28%。每股收益為0.32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38%。
從證券業協會數據來看,自營失利是券商行業一季度業績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但對中信證券而言不然,其業績拖累主要來自于巨額減值準備計提,一季度信用減值損失高達13.15億元,上年同期為轉回1620萬元。
分業務條線來看,中信證券一季度經紀業務收入和資產管理業務均出現了業績同比正增長。一季度實現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26.85億元,同比增長37.51%。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為16.17億元,同比增長24.67%。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和利息凈收入有所下降。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為8.91億元,同比下滑6.87%。利息凈收入為3.13億元,同比下滑39.81%。
利息凈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息支出增長快于利息收入。資產負債表顯示,中信證券一季度有息負債中,應付短期融資款從年初的195.87億元增長至288.49億元,增幅為47.29%。應付債券從1145.38億元增長至1164.17億元,增幅為1.64%。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證協數據顯示,一季度行業平均自營業務收入降幅達到43%,但中信證券該項業務同比大幅增長,明顯好于行業。
一季度中信證券實現投資收益43.51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3.43億元,兩者合計金額為56.94億元。而上年同期,這兩者之和為50.87億元。
一般而言,上述兩項會計科目之和可以用于估算自營業務收入情況(由于中信證券投資收益中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較少未作扣除)。以此來看,中信證券一季度自營業務同比增幅達到11.93%,大幅好于行業平均。
但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和融出資金信用減值損失計提大幅增加,是中信證券最終業績同比小幅負增長的重要原因,它部分抵消了經紀業務、資管業務和自營業務對收入的拉動。
一季度中信證券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13.15億元,上年同期為轉回1620萬元。同時,下屬子公司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導致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從362.26萬元增長至2.83億元,增幅高達7701%。
一季報中,中信證券披露了11項有進展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同時廣州證券(廣州證券已經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存續案件亦有8項。多項訴訟、仲裁涉及股票質押回購、債券交易等近年來行業爆雷較多的領域。
其中一樁還涉及到另一家券商開源證券。一季報中中信證券披露,因開源證券未如期歸還質押式回購交易的本息,合計3001萬元(暫計至2018年10月31日)。公司于2018年11月7日將開源證券、廈農商(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廈門農商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朝陽法院于2019年1月2日正式受理本案。2019年11月11日,朝陽法院開庭審理本案。開庭前,公司已經撤回對廈農商資管、廈農商金控的起訴。2020年3月30日,朝陽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基本支持了公司的訴訟請求。
中信證券華南的八項重大訴訟、仲裁中也涉及到開源證券、西部證券兩家券商。
中信證券華南與開源證券債券逆回購交易糾紛案:
2018年7月、8月,中信證券華南作為逆回購交易商,開源證券作為正回購交易商開展了三筆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中信證券華南融出資金,開源證券提供H龐大01債券(債券代碼:135250)、H龐大03債券(債券代碼:145135)質押給中信證券華南。2018年10月,回購到期后開源證券未依約支付資金款項。因開源證券已構成違約,中信證券華南于2019年10月10日向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申請仲裁,要求開源證券支付人民幣1.313億元回購本金及相應利息、違約金、債權實現費用等。2019年10月30日案件受理。受疫情影響,原定開庭時間多次取消,本案目前尚未確定開庭時間。
中信證券華南與安徽盛運環保、西部證券債券交易糾紛案:
中信證券華南管理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于2016年8月認購盛運環保發行的“安徽盛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簡稱16盛運01)人民幣1億元。后安徽盛運環保未能按時兌付上述債券本息構成違約,該債券的主承銷商、受托管理人西部證券受托管理工作未能勤勉盡責,募集說明書存在虛假記載及重大遺漏,應對中信證券華南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2019年9月27日,中信證券華南向安慶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材料,起訴安徽盛運環保與西部證券,訴訟標的為本金人民幣1億元及相應的利息、違約金、債權實現費用等,2019年10月案件得到受理。2019年11月12日,西部證券提出管轄權異議。2019年12月16日,安慶中院裁定案件移送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后中信證券華南提出上訴,西部證券于2020年1月3日提交管轄權異議上訴答辯狀。
中信證券指出,原廣州證券歷史遺留案件中涉及的潛在損失均已在中信證券華南交割之前予以充分考慮,未來對本公司及中信證券華南的潛在損失風險較小。另外中信證券本身的案件涉及的潛在損失已根據相關規定進行了充分計提。但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信用減值業務損失的地雷屢見不鮮,中信證券作為龍頭亦未能幸免。而中信證券與開源證券、西部證券兩家的官司,《每日經濟新聞》后續將繼續跟蹤報道。
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