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16 10:59:21
此次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同比下降,根源仍在服務器領域。聯想集團公告解釋稱,主要的挑戰在于一部分和大型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經歷了去年的大幅增長后大量囤積庫存,主要的另外一個關鍵的行業挑戰是由于商品售價大幅下降。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編輯|陳俊杰
8月15日,聯想集團公布2019/20財年第一財季業績,營收853億元,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11%。
目前,聯想集團下設智能設備、數據中心、數據智能三大業務集團。其中,智能設備業務集團中的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部分穩居市場冠軍,移動業務部分本財季收入同比下降但仍保持盈利。數據智能業務集團則在今年6月剛剛成立,營業額高速增長。
數據中心業務表現欠佳,受困于行業需求低迷,收入同比下滑17%。而就中國區而言,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數據中心業務集團中國區總裁童夫堯坦言,出現了過去十年間第一次年比年下降。
數據中心業務被寄予驅動轉型的厚望,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在2017年11月表示,數據中心業務預計兩年內可盈利。盡管行業分析師多認為服務器行業增速放緩不會長時間持續,但仍有機構因此下調對聯想集團股價的預估。
在2019/20財年第一財季中,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集團虧損持續收窄至5200萬美元,收入為13.56億美元,同比下滑17%,相當于集團總收入的11%,2018/2019財年內,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的收入占總比12%。
數據中心業務正受整個行業需求低迷所困。“一個是有些云計算公司在前面的季度建設了過多的基礎設施,所以在上個季度減少了購買。另外,由于一些零部件,比如說存儲價格的下降導致了整體平均單價的下降。”楊元慶在溝通會上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回應。
楊元慶同時肯定了數據中心業務的發展,他表示聯想集團的數據中心業務在服務器領域雖然營業額有所下降,但所占市場份額仍在增長,正逐漸拉近與領先廠商的差距。而在非服務器領域,比如存儲、網絡以及軟件定義等高增長領域,聯想集團的增長比市場增長的更快。
“這也能夠很好地證明我們在數據中心業務上先打基礎,后求盈利的發展策略是非常正確的。”楊元慶表示。
在2018/19財年內,聯想集團豐富了其數據中心業務的組合:從單一的傳統服務器業務成功轉型為具有變革能力的數據中心全業務組合,這曾有效扭轉了其2017/2018財年內服務器業務的被動局面。
數據中心業務承擔著驅動聯想集團轉型的重任。2017年4月,楊元慶在誓師大會上介紹聯想的“三波戰略”,其中第二波即是要求將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打造成全新的增長和利潤引擎。如今,移動業務已經保持持續盈利,但數據中心業務仍處在收窄虧損的階段,距離成為聯想集團新的利潤引擎尚有距離。
“我們始終將提高DCG的盈利能力作為我們的重要目標之一。”聯想集團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其不僅在鞏固傳統的服務器業務,還在通過對新業務和高增長細分市場進行投入,推動可持續增長。
根據IDC數據,在X86服務器廠商市場份額中,2019年第一季度,聯想集團在全球占比5.3%,在中國占比6.5%,排名均在前五之外。數據中心業務中國區負責人童夫堯曾表示,企業級業務第一要務就是盈利。
此次聯想集團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同比下降,根源仍在服務器領域。聯想集團公告解釋稱,主要的挑戰在于一部分和大型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經歷了去年的大幅增長后大量囤積庫存,主要的另外一個關鍵的行業挑戰是由于商品售價大幅下降。
昨日公布第一財季業務數據后,聯想集團股價下跌6%。今日早間,媒體報道稱,中金下調聯想集團目標價17.3%至6.2港元,對聯想集團的服務器業務增長持更保守的觀點,認為其收入增長面臨壓力。
服務器領域增速放緩此前亦出現過。招商證券分析稱,2017年第一季度是服務器行業出貨量和銷售額的拐點,此前的2011至2016年間,服務器行業大部分時間處于緩慢衰退或增長階段,自2017年第一季度后,互聯網服務器的出貨量和銷售額跟互聯網巨頭的資本開支整體高度相關,說明聯網巨頭正逐漸成為服務器行業的主導力量。
此次行業增速放緩亦與互聯網巨頭緊密相關。IDC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云服務器出貨量已占服務器總出貨量的20%,但同時主要云計算廠商如谷歌、亞馬遜等資本開支增速放緩,導致全球服務器出貨量同比下降5.1%、中國x86服務器出貨量同比下降0.7%。
市場擔憂服務器行業重回慢增長軌道,但業內人士多持積極態度。國金證券分析認為,服務器的銷售額增速要遠高于出貨量增速,推測與云計算、大數據、AI等新興業務背景下企業用戶追求更高的應用部署密度、負載密度從而導致高配服務器平均售價走高有關。
楊元慶則表示,未來,聯想集團會在存儲、網絡軟件,軟件定義等數據中心方面繼續投入。同時也會進一步加強云計算公司的自主開發和生產。因為云計算公司超大規模業務利潤率比較低,如果沒有自主設計和生產是很難盈利的。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