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0 15:17:20
從記者和豆瓣FM溝通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個運營了十年的老品牌情懷感很重,DNV音樂集團總裁李權強調了多次豆瓣FM的音樂基因和技術基因,認為豆瓣FM“不一樣”。
每經記者|張春楠 許戀戀 每經實習編輯|杜毅
文藝青年的成長史或許都離不開豆瓣,聽歌自然也會選擇豆瓣FM。但豆瓣FM在互聯網在線音樂的迅猛發展中聲音漸微,上線十周年之際,沉寂已久的豆瓣FM準備要重回大眾視野了。
2月20日,合并入DNV音樂集團的豆瓣FM迎來新一輪資本高光,豆瓣FM正式宣布獲得在線音樂老大騰訊音樂娛樂集團(NYSE:TME)和摯信資本的戰略投資,獲得投資后,豆瓣FM將完成品牌的重要升級,亦成為背靠騰訊音樂的音樂流媒體重要玩家。
“消失”在大眾視野的這幾年,豆瓣FM經歷了什么?未來又將選擇什么樣的打法?每經記者獨家專訪了DNV音樂集團總裁李權和流媒體事業部負責人崔家揚,和他們聊了聊豆瓣FM的那些事兒……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攝圖網)
騰訊音樂戰略入局
豆瓣FM在2009年上線,以私人電臺的形式搭載品味獨特、高質量的音樂,寄托了很多80后、90后的文藝夢想。不過,隨著國內音樂版權管理的逐步嚴格和規范,2014年左右豆瓣FM因為版權的問題導致用戶流失量很大。隨著互聯網巨頭進入,市場風云變幻,豆瓣FM一度在近幾年陷入沉寂。
去年4月,豆瓣音樂與在線版權音樂授權平臺V. Fine Music(以下簡稱 V.Fine)完成合并重組,正式成立新公司DNV音樂集團。豆瓣FM作為核心產品,目前單獨成為DNV的流媒體事業部。
在過去的2018年里,DNV集團在融資上動作頻繁,成立三個月內拿下兩輪融資。先是在4月份與豆瓣音樂合并時獲得了摯信資本領投、險峰長青和唯獵資本跟投的近千萬美元融資。去年8月,DNV集團又獲得長甲國際控股集團投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此輪融資將用于戰略資源的拓展和商業布局。
提起V.Fine,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目前V.Fine的業務主要面向B端的音樂版權授權。據李權介紹,合并豆瓣音樂后補足了V. Fine在C端的業務,從而形成三角形的完整業務鏈,這是很多投資者看中的一個點。
這次引入新的投資,對騰訊音樂來說是朋友圈的進一步擴大。而對豆瓣FM來說,未必不是一次“絕地反擊”的好機會。
據豆瓣FM介紹,此次獲得騰訊音樂重要戰略投資使豆瓣FM重回國內音樂流媒體第一梯隊。此次融資后,豆瓣FM將與騰訊音樂達成版權及產品方面的戰略合作。DNV音樂集團總裁李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TME和摯信資本接觸的過程很順利,雙方對于豆瓣FM的定位發展以及對音樂流媒體市場的看法都比較一致。
“TME比較認可豆瓣FM的品牌,推薦算法,包括在C端市場的平臺效應,他們也非常喜歡我們這個團隊。”李權表示。豆瓣FM形容自己是國內音樂流媒體第一梯隊最后一個入局者。
記者了解到,這次投資,騰訊音樂僅是戰略入局,雙方將在音樂版權及產品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此輪融資后,豆瓣FM6.0即將上線。據流媒體事業部負責人崔家揚對每經記者稱,此次6.0版的豆瓣FM在產品架構、UI以及深層的代碼層面都有了大的調整。雖然豆瓣FM剝離出豆瓣,但是作為DNV音樂集團的重要股東之一,大豆瓣品牌的數據與豆瓣FM仍然共享,而因為用戶對書籍、影視、音樂等的喜好往往共通,因此大豆瓣內的用戶數據將為豆瓣FM的算法推薦提供參考。
“新上線的6.0整體提升了算法推薦水平,比以前更加精準,產品整體的調性也是簡潔、清亮和純粹,盡量讓界面做‘減法’,使用戶聚焦在聽音樂這件事本身。”崔家揚表示,目前豆瓣FM團隊在30人左右,未來還會繼續進行擴充。
“目前DNV在規劃上分為三個核心事業。第一就是V. Fine一直在做的音樂版權事業,和豆瓣音樂合并后將實現版權資源的打通;第二是重啟豆瓣FM,即流媒體事業;第三點就是我們新成立的音樂人事業,將來我們自己的音樂IP將拿到DNV C端和B端的平臺上授權變現,這樣的變現模式又會反哺我們音樂人的經紀培養,形成良好的循環。”李權表示。
雖然每一條業務線都有它的發展周期,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例如V. Fine的B端授權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2018年收入比2017年翻了十倍,但李權希望未來DNV的三部分業務可以均衡發展。
至于本次投資金額,豆瓣FM表示不方便透露,僅表示投資未來主要用于用戶和產品開發,現在技術團隊、人員也都在擴充。
文藝豆瓣FM瞄準00后
2018年騰訊音樂成功赴美上市點燃了數字音樂產業,騰訊音樂的“音樂+社交”的盈利模式也被廣泛探討,但是除了騰訊以外,燒錢依然是各個平臺的常態。不久前網易云音樂副總裁丁博還表示,網易云音樂已經有了盈利時間表。
在李權看來,互聯網公司進入音樂產業,本來就是一個改變產業規則的行為,版權成本是正常的,互聯網玩家需要和版權方達成共識。崔家揚則認為,版權大戰已經進入尾聲,2015年開始是數字音樂普及階段,因此會搶用戶,現在應該聚焦在單一用戶的價值最大化上面,而做到單一用戶價值最大化的途徑就是內容的精細化運營。
從記者和豆瓣FM溝通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個運營了十年的老品牌情懷感很重,李權強調了多次豆瓣FM的音樂基因和技術基因,認為豆瓣FM“不一樣”。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攝圖網)
“和現在很多市場中的音樂公司不一樣,我們是音樂人基因非常重的公司,我們也不會把自己定位為互聯網公司。”李權表示,“對音樂的理解讓我們真正知道什么樣的內容適用于現在的中國市場。”
李權覺得,現在中國用戶對很多音樂知識了解的可能比較少,不少用戶或許連吉他和貝斯都分不太清楚。豆瓣想做的就是通過算法優化,縮短用戶和優質內容的距離,拓寬聽眾的聽覺邊界。“此外我們的創始團隊都是懂音樂的年輕人,流行音樂發展得非常快,我們希望能夠看懂中國的流行音樂市場,提供給用戶好的內容。”
從燒錢來看,平臺的燒錢屬性都類似,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差異也不大,但大多平臺現在都不盈利。在李權看來,能不能形成陣營,去跟C端收錢,讓用戶覺得又沒那么貴又能聽到更多更好的東西。“數字音樂發展到現在也沒幾年,現在就說不賺錢,為時尚早。”
問到豆瓣FM的盈利計劃,李權則認真地表示,“豆瓣FM2019年的要求還是產品要做好,盈利這件事相對是后面要考慮的,在集團的戰略價值也不是盈利。”
決定新的互聯網模式能不能都賺到錢,第一是成本支出,主要是版權。如何解決版權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之間的關系,能不能把成本降下來或者換個模式,比如按大家收聽次數或者下載次數,來決定給版權公司多少錢。在C端,則是產品上要有不那么同質化的內容。
“比如大家都開超市,但是這種酸奶只有我家有,音樂產品也都一樣,對于你的流媒體,有沒有很強的進貨能力,知道進哪些貨成本不那么高,但是賣得又特別好。這些是需要慢慢去解決,才能把錢給賺了。”李權透露,豆瓣FM目前的商業模式主要也是廣告和用戶付費,后期會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比如車載音樂(深度定制FM)、智能硬件等,也是商業模式嘗試的方向。
另外一點讓豆瓣FM思考的問題是,FM聽起來似乎不是一個特別年輕向的產品,“我們會更注意年輕人尤其是00后這方面的探索,探索一些線下合作,可以說這是線下這塊的增長點。”
“版權大戰不可能持久打下去,大家達到一定的默契后后面拼的是產品,是給用戶能提供怎樣的服務,”在李權看來,這是最直接能刺激市場良性發展的關鍵手段,“音樂家生產出好的內容,有人為這些內容買單,刺激他再去生產好的內容,而不應該是因為互聯網聽歌很方便,大家都不付費,那么音樂家會越來越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