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04 15:59:56
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是當仁不讓的“蓉漂”主力軍,以14.14萬人占人才落戶總數的80.2%。而且,在學歷層次上,大學本科約占89.6%,碩士研究生約占10%,博士研究生約占0.4%,重點院校的畢業生約占23%。
每經記者|吳林靜 余蕊均 每經編輯|官遠星
成都 張建 攝
這個五四青年節,對于23歲剛畢業的“蓉漂”小歡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她在成都度過的第一個青年節。于她而言,故鄉有鄉愁,成都有理想。
自成都去年實施“人才新政12條”以來,落戶成都的“蓉漂”已累計達到17.62萬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處獲悉,這群“新成都人”中,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是當仁不讓的主力軍,以14.14萬人占人才落戶總數的80.2%。而且,在學歷層次上,大學本科約占89.6%,碩士研究生約占10%,博士研究生約占0.4%,重點院校的畢業生約占23%。
總的來看,新落戶人才呈現出年輕化特點,人才“質”“量”均有所提升,凸顯了“人才新政”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該負責人表示:“在其他城市紛紛推出更優惠人才政策的背景下,這份成績單足以證明了成都對人才的強大吸引力。”
成都 張建 攝
什么是比較優勢?
孟加拉留學生:因游戲產業而來
人才來了,還得留下來。這場“人才爭奪戰”,各個城市留才的本事,各有千秋。
上述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基因,成都既要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學習,同時,也要堅定自己的信心,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和潛力,從差異性上出發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挖掘和展現成都的比較優勢。
那么,成都有何比較優勢呢?來自孟加拉的小伙哈森講了講他的看法。
“我在一個全球招聘網上查詢與游戲相關的職業招聘,發現很多公司都來自成都,我想成都的游戲環境肯定很好。”哈森說,自己之前在同濟大學讀本科,畢業后回國工作了兩年,此番再次來到中國、來到成都,可以說是“因游戲而來”。
如今,哈森是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我的導師是專門研究計算機圖形學的,這對于以后的游戲研發很有幫助,我非常喜歡開發游戲。”
對他來說,學成之后是回國還是留下,似乎已經不是問題了。哈森很清楚,孟加拉的游戲產業還不發達,機會遠沒有在成都多。
“成都的創業環境挺好的,可以先找找實習機會,留下來創業應該不會錯。”哈森說。
拿什么安放人才?
國企里的外國人:中歐合作的新橋梁
柯大衛
數據顯示,17.7萬名青年人才落戶成都。問題來了:這么多人,成都拿什么安放他們?就業崗位夠嗎?
上述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坦言,在去年新落戶的人才中,有70%已經就業,還有30%未就業。
“對于這一群人,我們一方面會開展大型人才招聘活動,幫助他們找到合適崗位;另一方面依托成都的職業技術院校,實施全民免費的技術技能培訓。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才在成都就業、扎根。”該負責人說。
的確,人才的成長和城市的發展好比“命運共同體”,需要相容、需要互動,城市不僅要給人才以優惠,更要提供平臺和機會。
柯大衛抓住了機會。這位來自匈牙利的90后小伙,抓住了“中歐合作”的新機遇,抓住了國企招聘外籍人才的機會,成為成都雙流創新創業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國際合作部部長。
在國企工作的這一年,他主要負責吸引投資、技術和人才,以及為中國公司尋求“走出去”的商業合作機會,發揮著“橋梁”作用。
“我之前在商會工作,主要幫外資企業向政府傳遞訴求;而現在,我扮演的則是政策推介者角色。”柯大衛說,“這很有意思,它讓我發現之前所了解到的政策很有限,而此前我了解到的外資企業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非沒有相應的政策,而是礙于溝通不善。”
回頭再看,柯大衛很慶幸自己找對了平臺,“當一張‘火箭票’遞到你的面前,你唯一的念頭便是:抓住它、登上去!”他說,“很多時候,我的工作和身份,也傳遞著成都開放的信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