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4 22:38:51
蘋果手機在一些數據上的下滑,并不僅僅是自身原因,也有來自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波動的影響。以目前全球銷量前五名中國產手機占據三席的情況,未來國產手機的表現將會是全球智能手機行業最大的變數,甚至有可能左右未來整個行業的座次。
每經編輯|老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老鐵
智能手機行業最風光的一家公司,非蘋果莫屬。雖然在全球銷量方面,蘋果還不是第一,但是在利潤方面,蘋果手機以占全球12%的銷量,贏得了幾乎70%的行業利潤,在前幾年,這個數據更是達到90%之多。
蘋果之所以能拿到這么大比例的行業利潤,離不開它強大的品牌號召力,這個品牌號召力,究其根本又來自于手機本身的品質,其中就包括它與眾不同的iOS系統。
從這個角度來說,世界上的手機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搭載iOS的iPhone手機,一類是其他手機。
不過最近,這個風光無限的行業巨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而這個麻煩就來自于其一直引以為傲的iOS系統。
2017年的最后一個月,關于老款蘋果手機在系統升級后性能出現明顯差異的話題引起人們的關注。12月18日,國外知名科技評測網站Geekbench創始人John Poole通過測試,得出iPhone手機上性能的下降和電池的老化有很大關系的結論,這一結論引爆輿論。
事實上從iOS10.2.1開始,蘋果就為iPhone加入了電池檢測程序,具體措施是對電池損耗比較大的CPU進行降頻,從而保證正常的續航。
雖然類似的話題此前也曾出現過,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根據自身的使用情況猜測而已,并沒有相關數據作為支撐。所以當測試數據擺在眼前時,難免會引發人們“原來我的感覺是對的”之類的感嘆。
再加上蘋果公司之后對這個話題的回應中,只是否認了“為了強迫用戶換手機,故意讓他們的老款手機運行得更慢”這一觀點,而對于電池老化和手機性能下降這一事實,等同于變相默認,這給了大家更充分的理由來懷疑蘋果此舉的動機。
降頻事件愈演愈烈,雖然蘋果公司事后努力通過公關解釋、啟動電池更換計劃等方式,以期挽回消費者信任,但是似乎還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在美國,已經確認有17起針對蘋果的集體訴訟,其中在加州聯邦法院的一場集體訴訟更是提出要求蘋果賠償9990億美元的天價。
此外,以色列、澳大利亞、法國、韓國等也都有針對蘋果的集體訴訟出現。截至2018年1月3日,表示愿意參加集體訴訟的韓國消費者人數已達24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從這樣的結果來看,蘋果的補救措施并沒有被所有人認可,畢竟電池更換計劃只是解決了目前手機卡頓的情況,只要iOS這種通過檢測電池損耗進行降頻的機制不改變,那么今后這樣的問題就依然還會出現。此外,更換手機電池還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目前這項費用有所下降,若有一天漲回去了,到那個時候,你是選擇換電池還是換手機呢?
消費者是最善于遺忘的一群人,商家們想要拿到消費者口袋中的錢,有不止一百種方法。這一次蘋果公司面臨的事件,也許很快就會被遺忘。就像之前的三星Note7所引發的電子產品史上最大危機的電池自燃事件,以及華為P10的“閃存門”,僅僅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很少被人們提及了。
所以蘋果手機這一次通過檢測電池而主動降低處理器性能的做法,雖然看起來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是善于遺忘的消費者們,也許用不了多久也會把這件事情拋在腦后。
這一次的事件雖然終究會過去,但是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不是偶然,這只不過是蘋果公司目前境況的一個縮影罷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開篇所言,雖然蘋果手機依舊占據行業利潤的七成,但是考慮到此前的九成利潤,實際上蘋果手機所占的行業利潤是在下滑的,這和全球范圍內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蘋果自身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
以最新的iPhoneX為例,作為蘋果公司十周年的紀念款手機,在發布之前就被寄予厚望。因為從iPhone6開始到iPhone7系列,除了尺寸上的變化,連續三年,蘋果手機在創新方面幾乎毫無建樹,這也讓蘋果手機的用戶不斷經歷期望又失望的過程。
當iPhoneX帶著異形全面屏、無線充電等其他安卓手機上早已實現的技術到來時,也印證了一點:蘋果手機已經由原來的引領行業標準,變成現在的跟隨行業潮流。所以這款看起來很美的iPhoneX,在銷量上還不及非全面屏的iPhone8系列。
根據專業市調機構消費者情報研究公司(CIRP)公布的自研報告,iPhone8/8Plus的首月銷量合計在40%左右,而iPhoneX的首月銷量只占蘋果整體銷售量的30%,尚不及iPhone8/8Plus兩款手機的累加銷量。
12月25日,有消息表示,蘋果iPhoneX銷量不及預期,因此蘋果公司下調了明年首季銷量預期,從原訂單季5000萬部大減四成至3000萬部。這一切都表明,現在的蘋果手機已不是行業絕對的引領者。
蘋果手機在一些數據上的下滑,并不僅僅是自身原因,也有來自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波動的影響。
從2016年末,關于全球手機市場的分析就一直以悲觀論調為主,其中認為2017年全球手機銷量將下滑2%~3%的觀點占據行業主流。雖然最終依靠中國手機市場的延續強勢增長勢頭,以及全面屏設計的熱度,讓全球手機市場保持了增長動力,但是行業危機并沒有解除。
回顧整個2017年,元器件的漲價潮讓整個行業的上游供應鏈經歷了一次洗牌,資源越來越向大型手機廠商傾斜,寡頭效應愈加明顯。以國內手機市場為例,根據數據顯示,華為、OPPO、vivo、蘋果、小米這前五大品牌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留給其他二三線手機品牌的空間越來越小。
而且不只是二三線手機廠商要警醒,占國內市場最大份額的華為在這一年的日子也不是特別好過。2017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出現大幅放緩,包括華為、OPPO、vivo在內的多家公司都對訂單數量進行了削減。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智能手機4G時代的換機熱潮已經過去,而目前整個行業創新不足,并沒有觸及到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需求。
以目前全球銷量前五名中國產手機占據三席的情況,未來國產手機的表現將會是全球智能手機行業最大的變數,甚至有可能左右未來整個行業的座次。而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出海需求國際市場的發展就成為國產手機將來角力的重心。
就在不久前,華為Mate10系列將攜手全美第二大運營商AT&T于2018年進軍美國高端機市場,并計劃投入1億美元廣告宣傳費的消息,相信不僅關注行業動向的人,就連很多普通用戶都注意到了,這也是華為為了進軍美國市場多年努力才得到的結果。
除了像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包括印度、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也是最近兩年國產手機重點爭奪的對象。比如小米在2017年成功擺脫頹勢開始逆襲,一方面源于國內線下實體渠道的拓展,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成功也很重要。在印度市場,小米2017年第三季度取得了23%的市場占有率,智能手機銷量920萬臺,增長高達270%,如此高速的增長也證實了國產手機出海策略的方向是正確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如果國產手機的出海戰略能夠順利進行,那么就很有可能改寫整個行業格局。這一次蘋果手機遭遇的危機,其實也只不過是這個歷程中的一個顯像表征罷了。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