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0 23:37:14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此,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以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每經編輯|周程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發展模式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實習編輯 陳適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周景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意味著過去經濟發展強調速度,現在轉向更加強調質量。過去強調的是增長,現在強調的是發展。經濟發展的模式,由過去要素推動型、粗放型、強調速度為主,向內涵式、以創新驅動為主的質量發展上轉變。
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會議做了8項重點工作的部署,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周景彤對記者表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表現為一些地區創新能力不強,民生領域短板比較多,環境污染問題還比較嚴重,地區發展水平比較慢等問題還有待解決。強調更高質量的發展,也意味著不平衡不充分的領域要加快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過去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導致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比較低,發展比較粗放,可持續能力比較差,不符合新發展觀的要求。高質量的提出,是在中國當前經濟所面臨核心短板問題凸顯的情況下,進行導向性的定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目前消費加快升級、創新趨于活躍、開放力度持續擴大、企業效益明顯改善都為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造了基礎和條件。
周景彤表示,速度和質量并不是完全沖突。在追求質量的過程中,還是可以保持一定的速度,這也是推進質量建設的前提。“沒有一定的速度,所謂追求質量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實通過加大節能環保,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投入,加大創新的力度,加大對短板領域的投入,不僅是在促進經濟社會更加均衡、高質量地發展,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會議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劉元春表示,過去指標體系主要體現速度指標、總量體系、財務指標體系這些方面。而下一步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指標體系,應當主要圍繞發展方式等方面來構建。到底是投資驅動、內需驅動還是外需驅動,是粗放式的還是集約式的投入產出比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標體系抉擇。
劉元春還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圍繞五大發展理念的各個方面來進行相關分解,包括創新制度狀況、各方面協調發展、區域差別、環境和經濟發展等。
對于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發布的《2018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當下亟須形成地方政府間“為增長質量而競爭”的激勵機制。地方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數量轉向綜合考量經濟增長、環境質量、城鄉收入差距、全要素生產率,構建“為增長質量而競爭”的新格局,實現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的協調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