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0 11:05:12
“我們看了過去兩年所謂風口上的項目,有一家算一家,你告訴我他們的壁壘在什么地方。”黃明明表示,偉大的企業不是靠資本堆起來的,當融資、資本成為了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力的時候,意味著競爭壁壘比較低。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李少婷
▲CFP圖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近半年來,ofo投資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無論走到哪里都逃不開一個問題:摩拜和ofo會合并嗎?
“要有大視野、大格局,戰局比較明朗化了,再打消耗戰就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12月9日,朱嘯虎在2017年(第十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再次回應道。
摩拜和ofo的合并猜想亦引發了投資圈對資本聚集頭部企業帶來資源浪費的反思。在年會分論壇上,有投資人將原因歸于資本的膨脹和獨角獸的數量有限,有投資人認為是資本從眾心理作祟,也有投資人呼吁投資界改變玩法更多關注核心技術。
不只是初創企業,資本的頭部聚集在互聯網行業成熟企業的現象也很凸顯。知卓資本董事長陶闖介紹道,按照市值來看,全球最頂尖的五家互聯網企業拿了整個市場75%的投資,另外的十家企業拿了剩下的20%,剩下的好幾百家企業拿到剩下的5~10%。
為何資本聚集在頭部企業?朱嘯虎和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以供需作解,給出的答案是“市場上錢太多,好的項目太少”。朱嘯虎表示,每年中國投資界能投出400~500億美金,每年新成立的公司很多,最后能成為十億美金獨角獸的公司每年就5~10家,而稍微有點名氣的天使投資人可能兩三千家左右,這些錢都要追逐優秀的公司。
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則從投資人角度分析。他認為,看似本該智商超群的投資人在群體中還不如普通人,也會“擔心被落下”,“跟一票”成為普遍現象。“投資人也是人,也有群體效應。”高維資本創始人孫剛總結稱。
但睿智的投資應當怎樣呢?“投資是一個特別反人性的東西。”黃明明表示。陶闖則進一步表示,睿智的投資人需要獨立思考,真正堅持出來的人一定有獨到的思維,不斷自己學習,一步一步往前走。
不過,資本扎堆已經帶來了后果——初創企業的資本膨脹。“我在硅谷的時候融了2800萬美金,在當時是硅谷最大的融資之一,現在出來融2800萬美金都不好意思說。”陳宏對比其20年前的經歷和當今的融資常態,一邊慨嘆行業的浮躁,一邊則無奈的表示這就是現實。
殘酷的現實也給創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宏認為,在技術、市場、團隊、商業模式之外,創業者面臨著資本和資源的挑戰,CEO是否具有很強的融資能力成為創業企業成功路上的重要一環,企業能否對接BAT的資源也成為考驗因素,“我們開玩笑說,跟對手競爭的時候有一個戰略,就是我要融到足夠的投資人的錢,讓你無資可融。”
頭部企業聚集大量資本,看似降低了早期投資的風險,但資本運作推動項目成長所帶來的弊端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我們看了過去兩年所謂風口上的項目,有一家算一家,你告訴我他們的壁壘在什么地方。”黃明明表示,偉大的企業不是靠資本堆起來的,當融資、資本成為了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力的時候,意味著競爭壁壘比較低。
資本效率也成為被詬病的關鍵點。“比如說因為朱嘯虎聰明,他總是第一個進去的,所以他能賺到錢,但是ofo后面的投資人是不是真的能賺到錢?很難說。”黃明明表示。
話題再次回到摩拜和ofo的合并猜想上。陳宏認為,一直在融資的公司,估值雖然在增加,但是投的錢越來越多,最后給資本的回報不一定高,所以很多“打仗”是無謂的浪費。陶闖亦持類似觀點,呼吁創投企業“不要把資源直接浪費在競爭對手上,而是真正花在如何提高效率,給社會創造價值。”
由此,多位投資人認為創業者不爭風口、不當第一也可以,抓住需求、做自己的強項更有可能成功。而投資界則反省自身投資邏輯。“大家都在追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我覺得中國到了這個時間,中國的人口紅利沒了,是真的要靠自己的核心技術。”黃明明呼吁投資界關注核心技術趨勢。
陶闖認為,投資界已經出現了“修正道路偏離”的跡象。他以AI投資熱為例,“三年前做AI沒人愿意看,(投資人)都愿意看商業模式,但是今天其實很多好的VC、PE都愿意看你有沒有技術核心競爭力”。
“我們是貪婪的,但是我們是希望我們是長期貪婪的,就是賺長線的錢。”黃明明總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