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05 17:26:56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段思瑤 每經記者 趙成
每經實習記者 段思瑤 每經記者 趙成
穿過熱鬧現代的京都市區,在安靜的居民區穿行許久,便能看到一家和京都幾乎同歲的老鋪——“一文字屋和助”。相比其歷史,更讓人吃驚的是,在1000多年的營業歷史之中,它只賣一種食物——炭燒白味噌麻糬。
在日本,這樣的千年老店還有很多。有統計顯示,日本143萬家企業中,成立時間在100年左右的企業達23萬家,500年以上的有40家,1000年以上的有10家左右。
“匠人精神”、“制造神話”……這是日本制造給人的印象。但最近幾年,連續爆出的造假和質量丑聞,使日本制造業的“匠人”印象在逐漸崩塌。
11月28日,91歲的日本化纖行業巨頭東麗公司向外界承認,旗下一家為汽車輪胎提供原材料的子公司“東麗混合線”在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間,數據造假共計149例,波及13家企業客戶。
截至目前,日本主要的汽車輪胎制造商普利司通和橫濱橡膠已向外界證實,在輪胎中使用了東麗的造假產品。
對于是否涉及到中國市場的產品,東麗中國相關負責人向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表示:“這次造假所涉產品主要是用于輪胎簾布、車用軟管和安全帶織物,目前并沒有涉及中國市場。”
但據普利司通中國相關負責人透露:“供給中國市場的部分輪胎有采用東麗的產品,其中一部分已經交到中國消費者手中。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出現問題的輪胎。”
根據日本媒體報道,東麗早在一年前就掌握了相關情況。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東麗社長本人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沒有網絡輿論的壓力,他原本并不打算向外界公布造假的事實,原因是并未發現任何安全問題,且“并不違法”。此次披露,是因為本月初在網上發現了針對東麗類似問題的舉報。
這句軟綿綿的表態背后,大概是一種“又不違法,干嘛要主動站出來承認造假”的感覺。
今年以來,從神戶制鋼所的造假丑聞、三菱材料承認數據造假、到東麗造假,無論是造假的手法,還是道歉的方式,還是新聞發布會,幾乎如出一轍,變得越來越有套路,甚至連這些公司社長們的表情也從最初悔恨得幾乎要落淚變得越來越平淡。
其實,最近幾年,日本制造業的造假事件,遠不止今年發生的這幾起。
2015年,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東芝,被審計機構認定為財務造假,跨度達到連續7年,至少涉及4大業務部門、前后3任社長,虛報利潤1562億日元(約合12.7億美元),后來又陸陸續續被查出來數億美元的的財務造假。
同年,東洋橡膠公司因篡改抗震橡膠裝置數據的問題,董事長信木明(60歲)、社長山本卓司(58歲)及專務執行董事久世哲也(57歲)等三名具有法人代表資格的高管引咎辭職。
這些案例,每一個都有其獨特性,但歸結起來還是能總結出一些規律,其誘因都是經營虧損后采取的成本控制。
比如神戶制鋼,2015年虧損了80億日元,2016年擴大到120億日元,2017年預計會進一步擴大到230億日元,管理層被迫控制成本。
與此同時,造假丑聞也在給企業利潤造成影響。由于受日本國內市場車輛最終檢查事件影響,日產汽車在考慮到其他成本效益抵消的情況下,決定在2017財年期間,將公司經營利潤預期下調400億日元至6450億日元。
業內分析認為,近年來這一連串造假丑聞事件對日本長期塑造的工匠精神形象產生了嚴重沖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