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8 22:57:28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遭遇到的多重困境,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發展迅猛,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廣宇卻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破解實體經濟困局,金融不是“鑰匙”,科學技術才是真正的“鑰匙”。
每經編輯|李彪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面對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遭遇到的多重困境,中央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作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與實體經濟面臨困難相對應的是,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取得了迅猛發展,對于普遍缺錢的實體經濟而言,金融是否是打開實體經濟困局的“鑰匙”?
此外,從投資市場來看,作為投資人,他們最青睞什么類型的實體經濟企業,作為企業主,又該如何讓投資人心甘情愿地為你打開錢袋子。
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廣宇,請他為我們講述資本投資的故事。
NBD:近期,有關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討論比較多,怎么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王廣宇:最近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的討論很熱,反映出兩個現象:一是當前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反過來說就是一些虛擬經濟發展得相對較好,所以出現了一定的爭議;二是大家關注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困難,正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實體經濟很重要,它涉及產品制造、提供就業、稅收等,實體經濟出現了困難對經濟的影響更深遠。基于此,現在有很多圍繞兩者的討論,如脫虛入實、抑虛揚實等。
從我們的角度看,所謂的虛擬經濟,是指金融和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但在經濟學家或產業界的人看來,虛擬經濟多是指是金融相關產業,也就是本身要和消費者、企業結合才能創造價值的行業,金融的天職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
我認為,今天之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以前忽視了這個問題。過去對實體經濟本身的回報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不是十分重視,社會更多地在關注金融發展,導致出現金融過度發展,畸形繁榮的景象。
實際上,我國現在面對的是一種發展中的煩惱,亦是幸福的煩惱。應該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引導金融資金流轉到實體經濟,真正幫助農業、工業、科技服務業等產業發展起來,而不是簡單的將兩者對立起來。
NBD:您覺得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大難題在哪,是資金不足的問題嗎,打開實體經濟困局的“鑰匙”是握在金融業手上嗎?
王廣宇:我認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是,實體經濟發展困局的最主要根源不是來自金融行業,應該關注我常提到的“新實體經濟”這個詞。新實體經濟的“新”不單單指是否缺資金、是否有金融資本支持,而是要改變過去傳統落后的狀態,從重量不重質轉變成為消費者提供喜聞樂見、高品質、環境友好的新型產品。所以我認為打開實體經濟困局的“鑰匙”可能不在金融,而是在科技部門手里。
過去我們釋放了很多生產要素價值,如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技術的運用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空間太大,一些不用高端技術生產的產品也可以在市場上生存。早期我們在技術轉化和應用方面做得較好,但在技術創新中存在不足。當前只靠轉化和應用別人的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我們需要創造、發明新技術,甚至是引領世界科技的前沿技術。我們的實體經濟已進入到需要與先進技術相結合的階段,這樣才能生產和制造出高價值的產品,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認為金融不是“鑰匙”,科學技術才是真正的“鑰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NBD:談到金融,就不得不提金融科技。近年來,金融科技在快速發展,但是,伴隨的是金融欺詐的問題也在快速增加,此前七部委更是緊急叫停ICO(首次發行代幣),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痛點在哪?
王廣宇:首先,消費者自己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從業者也要遵守相關法律和商業道德,如果大家沒有這樣的自律,這個行業走不了太遠。其次,做金融行業要“擁抱”監管部門,因為全世界的金融體系都是在監管體系下運作的,沒有不受監管的金融產品,金融科技也同樣,一旦它做起來了就必須要服從監管的規則。
無論是比特幣還是ICO等,就是它們在業務領域走的太快,甚至在業務上超出了監管的范疇,所以監管部門“動手”是應當的。但要讓金融科技更加正規化,我們應該做更多的嘗試,需要多個行業、專家學者、消費者代表、媒體等的關注,形成有序的、良性的互動。但有時,某一方面的力量太強或太弱都會導致創新型行業變形。
現在的政策都是有效、必要的,各國情況也不一樣,例如美國是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保守地前進,中國是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進入未知領域。
NBD: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行業對于金融科技帶來金融風險的擔憂越來越多,你認為可能會有哪些風險?
王廣宇:第一,由于網絡的無限延展,使得參與的主體多元化,風險也有較大的隱秘性。第二,在金融科技的運作框架中,各種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投資者、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務是不斷的滲透趨同的。第三,技術的高速發展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波及到相關的領域。第四,金融科技的滲透性和瞬時爆發性,使得風險很有可能蔓延和擴散到更多部門、更多行業。
這并非是杞人憂天。人民銀行已經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這標志著金融科技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有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所以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我想每一個金融科技的從業人士應該把管控當成自己的信仰和愛好去研究,我們一方面要重視創新,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視風險管控。通過智能手段有效地預防風險,在發展業務的同時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我們所看好的方向。
NBD:在投資過程中,你認為當前股權投資的發展環境怎么樣?未來貴公司有什么投資計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會在國際市場有投資計劃嗎?
王廣宇:現在投資環境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具體包括以下幾點:中國現在進入了黃金投資階段,投資機會很多;大量投資資金涌入市場,但是需要關注的是如何選擇有價值的企業投資;資本市場也在變化,從而導致相當多的資本涌入到股權投資、IPO投資領域。資本市場投資有象征意義,會引導一些資金進入某個行業、某個階段、某個區域的企業等。
“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所以在這些國家做投資,需要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為什么要在這些國家投資;希望從投資中獲得什么;有什么化解與規避風險的手段。這都是要系統考慮的。
很多投資機構在思考,中國的資本應該怎樣更好地帶著國家戰略走出去,做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就我們公司而言,還是會堅持以前的方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還會集中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進行投資。同時,如果有國際化的投資機會我們也會積極爭取。以前我們和韓國、以色列、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企業有過交流,尋找一些更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
NBD:現在市場上出現一些創新的兼容投資方式,你怎么看這些產品?
王廣宇:我們發現一些技術型企業,它們在早期發展的階段拿不到股權融資,但并不是說這些公司真的沒有實力,所以現在也有很多基金在關注這類企業。
比如華軟資本旗下的中技知識產權基金,它是目前國內比較新的一種產品,關注的就是前面說的那類企業。
以中技知識產權基金為代表投資產品,在投資方面都有一些自身的優勢:首先,有專業領域的優勢,中技知識產權基金就有知識產權專業知識的優勢,有團隊去評估企業的核心技術、發明專利、非專利技術等,評估企業的知識產權,看它是否具有發展的能力,并最終做出估值。這個團隊會把該企業的核心技術和行業里的專利技術進行對比分析,看它處于行業什么位置,未來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其次,有一個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圈子,包括銀行、擔保公司、金融機構等,可以聯合給企業提供綜合服務。
據我了解,正因如此,在過去三年里,這只基金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已給百余家企業提供了融資,平均每家企業給予了1000萬~1500萬元中等規模甚至大規模的借款。
這種融資服務是希望將來投資企業,所以基金也會拿企業的一些期權。目前,這個模式已經推廣到了湖南省,成立了“湖南省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
總之,這樣的產品不需要創業者背負很大的財務壓力,而是基于企業本身的估值,由知識產權來提供融資產品。在受到支持的企業中每年都有非常出色的公司出現,這類產品也有望在全市場推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