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7 23:52:12
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成本監審和調查有關情況。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丁杰指出,壟斷行業都是價格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成本監審難點較多的領域。專家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壟斷行業或企業定價權過大、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缺乏話語權等問題,還是要加大改革力度,讓市場對價格起決定性作用。
每經編輯|譚浩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譚浩俊
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政府定價成本監審和農產品成本調查有關情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家發改委加強以自然壟斷環節為重點的成本監審,為推進和深化重點領域價格機制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13~2016年,國家發改委以及地方價格主管部門累計開展成本監審項目近2.4萬個,覆蓋電力、天然氣、城市供水、教育、有線數字電視、旅游景點、出租車等壟斷行業和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等20多個行業,核減不應計入定價成本的費用約8000億元。
顯然,這些被核減掉的“成本”,都是壟斷行業或企業試圖通過價格“撈”回去的利益,也是壟斷行業或企業轉嫁成本的一種手段。如果不是有關方面加強監審,把這些不屬于定價范圍的成本核減掉,那么,廣大消費者就將為這些不合理的成本埋單,壟斷行業或企業則在這樣的“埋單”中賺得缽滿盆溢。
事實上也是,從這些年來壟斷行業或企業的定價情況來看,多是信息不對稱下的單方定價,亦即由壟斷行業或企業提出定價方案,價格管理部門開聽證會確定。由于壟斷行業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一定的專有性,聽證會參加對象未必具備相應的知識或經驗,有些參加對象也并不具有代表性,因此輿論和公眾在產品與服務的定價方面,并沒有多少話語權,自然,所定的價格也就難言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每當壟斷行業或企業提出調整特別是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時,輿論和公眾就大聲疾呼,要求壟斷行業或企業公布定價成本。但也很少有企業能夠公開定價成本,以信息不對稱的方式制定調價方案、調整產品或服務價格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這樣一來,輿論和公眾就不可能對壟斷行業或企業的產品服務價格認可。但因為資源掌握在這些企業手中,公眾單方面的不認可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最終只能被迫接受。
有關部門能夠站在監管的角度,對壟斷行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定價成本進行監審,核減不應納入定價成本的費用,當然是對消費者負責的表現。能夠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核減了8000億元不應納入定價成本的費用,從而減輕消費者負擔,也是值得贊賞的。
然而,正是成本監審取得的效果十分明顯,核減的成本較多,也讓我們感到,壟斷行業或企業在定價問題上,可能還有很多可以壓減的空間,也許還有很多應由企業承擔的費用轉嫁給了消費者。
筆者認為,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改革解決壟斷行業或企業定價權過于集中、消費者沒有話語權的問題。
改革的進程持續到現在,價格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很多依靠政府定價的項目,都已經交由市場決定。也正是市場發揮了對價格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凡是放開的產品或服務,其價格都比較科學、合理,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也都比較規范。即便出現價格不穩定現象,也會在市場的作用下趨于穩定。譬如之前發生的各類惡意囤貨行為,囤貨者就受到了市場的懲罰,出現了虧損現象,商品價格也逐漸回到合理區間。相反,如果單一的依靠政府行政干預,那么市場就不可能對囤貨現象自動調節,市場秩序將繼續紊亂,經營者也不會從中吸取教訓。
也正因為如此,面對壟斷行業或企業在定價問題上的信息不對稱,加強成本監審,控制壟斷行業或企業將不合理的費用納入定價成本,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這項工作從一定程度上看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而且,由于成本監審本質上也存在著可以人為控制的現象,因此,到底能夠監審到什么程度、什么水平,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如果監審得松一點,納入定價成本的費用就多一點,價格也就會高一點,消費者的負擔就要增加一些。如果過緊,企業則有可能受到影響。如何在講原則、科學性、可操作性強的前提下,平衡各方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壟斷行業或企業定價權過大、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缺乏話語權等問題,還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價格的市場化步伐,讓市場對價格起決定性作用。
雖然無形之手也有失靈的時候,但是從總體上講,還是能夠通過自我調節達到平衡狀態,解決好市場秩序的問題。政府的有形之手,只有在無形之手沒有能力調節的情況下,才需要觸發。即便出手,也要更多的考慮市場因素,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進行調控,盡量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手段。
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對壟斷行業的改革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才能讓改革滲透到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之中,把目前由壟斷行業主導定價的格局打破,形成由市場定價、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產品或服務價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緊迫的。
(作者為財經時評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