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5 12:01:44
網聯會提升用戶支付交易成本嗎?有觀點認為,支付業務的總體直接成本不僅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
3月31日,中國清算支付協會官網顯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俗稱“網聯”)日前啟動試運行,首批接入四家商業銀行和支付寶、財付通、京東金融旗下的網銀在線三家最大的支付機構,第二批包括快錢支付、平安付、百付寶等;以后每個月陸續接入技術籌備到位的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這個平臺,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進行資金清算,不需要再一家家與銀行對接。
據財付通方面透露,網聯平臺的首筆跨行清算交易通過微信紅包由騰訊財付通平臺發起,收付款行分別為中國銀行與招商銀行。
數據顯示,2016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年處理業務金額近120萬億元,其中,網絡支付機構業務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7.6%。但在飛速增長的背后,支付行業也存在一些支付亂象,例如個別第三方支付機構違規從事跨行清算業務,部分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業務等。而網聯的試運行,也有望結束這些清算亂象。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網聯”到底是什么。
“網聯”的由來
2016年4月1日支付清算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建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清算平臺的議案”,由支付清算協會組織發起設立實體建設運營網聯平臺,協會將參與實體公司出資,股東總數不超過50家,投資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
2016年10月下旬,央行正式發文批復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籌備網聯建設,即按照市場化方式組織建設網聯平臺。此前計劃由兩家支付巨頭(支付寶和財付通)主導建設網聯的思路,由于標準難統一、很難互相備份,加之系統建設不透明、其他支付機構有“后門”擔憂(涉及機構的信息保護)等備受爭議,已被推翻。
2016年11月,市場又開始流傳網聯平臺的新方案,股權方案流出,且上線時間推遲到2017年3月底。
2017年3月31日,網聯上線試運行。
網聯的組織機構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0億元,股東總數44家,其中38家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目前開展網上支付業務的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有115家。
此前業內曾擔心網聯被支付巨頭一股獨大或幾股獨大,此次為了保證網聯的獨立性,在股權結構的設計上,央行系為第一大股東,央行下屬6家單位(央行清算總中心、上海清算所、黃金交易所等)將共出資約7億元,占股比例超過30%,備受業內關注的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持股約10%左右;中國清算支付協會持股比例為3%,代表不符合入股資格的中小支付機構行使投票權。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了解,網聯采用三地(北京、上海、深圳)六中心的分布式架構,即每個地方有兩個中心機房,六個中心之間實現多點多活,冗余容錯,智能導流,“一旦一個中心故障,可以實現秒級切換到其他中心。”目前,試運行期起步的容量是每秒鐘處理交易1200筆。
一圖看懂網聯的功能
圖片來源: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網聯對各方的影響
早前,在收單市場,發卡行、收單機構、銀聯按7:2:1的比例進行手續費利潤分成,而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壯大,第三方支付機構繞開銀聯與銀行直連,銀聯應得的10%手續費由第三方支付和發卡行商議分配。網聯正式運行后,發卡行、收單機構和網聯之間如何收費還未知。
圖片來源:北京商報 宋媛媛/制表
圖片來源: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網聯會提升用戶支付交易成本嗎?
有觀點認為,支付業務的總體直接成本不僅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通俗地說,現在市場上總共有259家支付機構,如果按每家機構對接100家銀行,對接規模是259乘以100等于25900對關系。也就是說,我們一共需要能服務這25900對關系的人、財、物。但是,通過網聯平臺中心化連接,對接規模變成259加上100等于359對關系,也就是整個社會只需要維持相當于原來不到2%的關系。加上統一行業技術標準,從而有效降低系統對接標準適配成本。
此外,網聯平臺來了,會大幅度降低第三方支付機構挪用客戶備用金以及漠視洗錢和電信詐騙的風險。這種麻煩,屬于沒到自己身邊不容易看見和體會的。
綜合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廣州日報、支付百科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