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2 00:34:34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示,中國郵政從事鹽業制品運送與零售合乎規定,且二者合作利于優勢互補,但該模式是否能全面鋪開視各地郵政業務水平而定。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陳星 記者 靳水平 每經編輯 趙橋
每經實習記者 陳星 記者 靳水平 每經編輯 趙橋
鹽改之下,鹽業競爭更加白熱化,鹽企為破局各尋方法。
2月28日晚間,云南能投(002053,SZ)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云南鹽業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以下簡稱中郵云南)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者將在倉儲物流配送及渠道銷售等方面展開重點合作。具體而言,中國郵政將為云南鹽業提供省內及省外優勢線路倉儲配送和物流服務,并利用自有營業網點為云南鹽業開展鹽業制品銷售。
3月1日,云南能投董秘李政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協議尚屬于框架性指導狀態,具體實施內容與進度仍有不確定性。
據了解,此前云南能投曾與貴州、廣西部分地市達成獨家或優先銷售協議。此番與中國郵政在物流倉儲等方面達成框架合作,或意在探索用于開拓省內外市場的物流及銷售模式。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示,中國郵政從事鹽業制品運送與零售合乎規定,且二者合作利于優勢互補,但該模式是否能全面鋪開視各地郵政業務水平而定。
●郵政扮演物流商身份
對于剛剛解鎖經營地域限制的省級食鹽批發企業而言,跨省物流配送或許是橫在眼前的一大難題。
不管是建立跨省運輸路徑的成本,還是地方鹽務主管部門重點監管的“以物流配送之名行批銷之實”等問題,物流配送始終是省級食鹽批發企業實現跨省經營的第一步。
云南能投公告稱,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即中郵云南將為云南鹽業搭建鹽業產品倉儲物流配送體系,形成批銷主渠道,成為商超用戶進貨批發鹽產品的核心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郵云南還將提供部分省外優勢線路物流配送服務。此舉是否意在為云南鹽業跨省販鹽運輸增加渠道?雙方是否將以與云南鹽業已達成合作協議的貴州、廣西等地先行試水?李政良對此表示,目前雙方僅達成了戰略框架協議,具體細節還在商議之中。
在每日經濟新聞此前的鹽改報道中,曾出現地方鹽務主管部門以“物流配送商違規從事食鹽銷售”為由對跨省經營的食鹽進行暫扣。
洪濤認為,中國郵政以物流企業身份與云南能投展開戰略合作,來履行物流功能是沒有問題的。云南鹽業選擇“國字號”中國郵政作為其物流配送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前述風險。
洪濤還表示,相較于與個人簽訂物流配送協議,中國郵政有強大的網絡和物流配送的基礎,現代化水平更高,網點相對穩定,有利于實現食鹽的可追溯。但他也認為,該模式或許不適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一刀切”式的推廣,“各地業務水平有差異,而食鹽的運輸配送需要相應專業的條件,如果條件達不到的話,還是不要去做這事。”
●郵政網點賣鹽效果待考
除了提供物流配送服務,中郵云南還將為云南鹽業搭建涵蓋線上及線下等在內的銷售渠道。
在線下渠道方面,即通過郵政自有營業網點優先選擇適宜開展鹽業制品銷售的網點,分銷渠道網點、便民服務站及“三農”服務站等社會加盟渠道則將全面開展銷售鹽業制品。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鹽業專營制度放開前或放開后,國家相關部委對食鹽批發銷售資質一直管控較嚴。今年1月1日正式落地的鹽改制度亦明確規定,不再核準新增食鹽定點生產與批發企業。
中國郵政的相關網點能不能賣鹽?洪濤對此表示,中國郵政如果作為零售網點配貨,這是可以的,“食鹽專營制度未被打破的時候,生產和批發是具備專營的,其他都是放開的,既然一直是放開的,就應該按照市場規律來運行。”
在近期出現的案例中,地方鹽務主管部門多是對違規從事食鹽批發業務的主體進行貨物查扣,零售端出現的查扣事件則多是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導致。
此外,雖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未明確云南鹽業是否將利用中國郵政線下渠道進行跨省銷售,但此次合作已計劃利用郵政的自有營業網點為云南鹽業開展鹽業制品銷售。
郵政網點為何要賣鹽?一位中國郵政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郵政原本的主營業務只有物流配送,但隨著這幾年快遞行業的興起,郵政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加上國家鼓勵整合社會資源,所以這幾年部分郵政網點開始把銷售火車票、保險、農資分銷等便民服務都囊括到網點業務中。”
對于利用網點優勢銷售云南鹽業制品一事,該內部人士認為其結果趨向于雙贏,“一方面,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郵政網點,加之現在很多郵政代辦點就設在社區超市等地,又能提供多項便民服務,有利于促進鹽業產品銷售。對于郵政網點來說,則可以豐富業務,提高收入。”
洪濤亦認為,“相對其他快遞而言,郵政的網點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比較集中,可以實現到村到戶。”但郵政網點賣鹽成效如何,未來還需接受市場檢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