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23 22:46:20
尤其是老年投資者,可能購買時只記住了15%的最高收益率,但購買后對收益率的直觀感受卻是2-3%。
每經記者 夏冰 沙斐 每經編輯 盧祥勇
近年來,銀行結構化產品發行量與日俱增,僅2016年就有上千款。作為普通消費者,當面對號稱年化收益率18%的產品宣傳時,一時心動下手,很可能就會期待落空。因為不具有專業知識,最后只會覺得“好像是被騙了,但是又不知道在哪里吃虧”。
在長達一年的業界訪談、專家論證等后,針對上海消費者可買到的17家銀行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627只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2月23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聯合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公布了評價結果。結果顯示,627只結構性理財產品中,超過96%的產品實際收益低于平均預期最高收益5.8%,1/3的產品實際收益率為最低預期收益率。
這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主要問題在于,預期收益率實現概率未知、實現程度偏低、到期收益率水平整體偏低,以及投資管理過程不透明,公開信息披露不規范。
要達到最高收益率條件非常嚴苛
結構性理財產品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在歐美市場出現爆炸式增長,成為近20年來最具創新性質的一類金融理財產品。
所謂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指通過某種約定,在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產品結構,將理財收益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各類參數掛鉤,例如匯率、利率、債券、一攬子股票、基金、指數等。其回報率通常取決于掛鉤資產(掛鉤標的)的表現。根據掛鉤資產的屬性,大致可分為外匯掛鉤類、指數掛鉤類、股票掛鉤類和商品掛鉤類等。
2002年,國內結構性產品開始以結構性存款的形式出現。2005年9月,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將結構性存款(尤其是衍生品部分)業務納入綜合理財業務范疇。
對于消費者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原因,上海市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楊寶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課題組研究發現,“風險較低”這一項竟占到將近8成。實際上,這些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風險不高,但收益卻并不像宣傳的那么好。
據統計,在預期收益率區間大于6%的8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有6款的最終收益率都只是最低收益率。其中,華僑銀行的“股添利2015年第17期股票掛鉤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8%,預期最低收益率0,實際收益率為0。江蘇銀行“聚寶財富專享4號(結構性)1609期”,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5%,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8.5%,實際收益率僅為1.5%。平安銀行的“100%保本掛鉤股票2015年243期”,預期最高收益為8%,實際收益率為0.5%。
再比如,在江蘇銀行“聚寶財富專享4號(結構性)1512期”的條款中,該產品的投資期限為42天(2016年1月6日-2016年2月17日),掛鉤滬深300指數,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為2-15%”,但該產品的條款結構很復雜,還提出了“敲出條款”:即在觀察期內,如果滬深300指數任意一交易日的收盤價,相對觀察期起始日收盤價的漲幅曾超過16%,或者跌幅曾超過-10%,即達到敲出條款,不管未來滬深300指數走勢如何,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0%。如果出現雙向波動,其收益率更是分成兩種情形進行計算收益率,讓消費者大嘆摸不著頭腦。這也意味著,要想達到15%最高收益率,其條件可謂非常嚴苛。若取產品發行前后各30天的交易日數據來模擬,則實際收益率多為2-3%。
對此,楊寶華認為,這類產品的結構很復雜,作為普通投資者相對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該產品的模擬實際預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實現較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對較小。尤其是老年投資者,可能購買時只記住了15%的最高收益率,但購買后對收益率的直觀感受卻是2-3%。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通常是根據產品掛鉤標的觸碰條件所形成的,標的觸碰到不同的條件時則會產生對應該條件的收益率。
投資管理過程不夠透明
研究中,上海消保委還聯合課題組公布了一組預期最高收益率實現程度偏低的銀行名單,對此,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則表示,應該稱其為“不靠譜銀行表”,也就是說預期最高收益率非常誘人的產品,最終實現水平很低。
記者注意到,預期最高收益高于4.38%(2016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的產品中,平均最高收益實現程度均在30%以下,其中,恒生、江蘇、華僑、光大、華夏等銀行位于前列,雖然預期最高顯示收益高于4.38%,但實現程度卻差強人意。
比如,恒生和江蘇銀行的實現程度僅為6.3%和11.2%,也就是說,若消費者被告知收益率為10%,但最終只有0.63%和1.12%,華僑銀行為1.33%,光大銀行為2.72%。
調查結果顯示,到期收益整體水平偏低,超過96%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低于平均預期最高收益5.8%;約84%的產品實際收益率甚至低于2016年上半年面向普通股個人投資者發行的封閉型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4.38%。數據還顯示,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727只結構性理財產品中,33.33%的產品的實際收益率為最低預期的收益率。非保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到期實際收益率也只有2.17%;保本的平均收益率也僅為2.94%;保本收益產品到期收益率為3.43%。
融360理財分析師從監測的數據中總結出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以下三個特點:1、收益未達標的理財產品中,90%為結構性理財產品;2、在所有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近70%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3、在收益未達標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平均收益達標比不到50%。
楊寶華認為,除了容易導致投資者誤解的原因外,此類產品的投資管理過程往往還不夠透明,包括不公布交易對手信息,由投資者承擔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結構性產品的衍生品投資資金來源不明確,風險度未知;產品相關費用的信息披露不充分,與投資收益之間關系不明確。值得指出的是,在該課題研究的627個樣本中,沒有一款產品公布交易對手的信息。
在調研中,華夏銀行僅披露一個總的產品條款說明,官網沒有披露在售和已到期產品說明書;招商銀行官網沒有公開披露在售的和已經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說明書,只有持卡客戶可查閱;光大銀行僅披露非常簡單的產品說明。
“事實上,我只是要求你披露這個預期收益率實現程度的概率,不是要你全過程都要披露。這些商業銀行內部是做過內側的,當然,銀行可以說這個是我的商業秘密不能披露。但像是在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這些信息是都要求被披露的。”楊寶華如是告訴記者。
專家:我們的銀行應有危機感
那么,發達國家對這類理財產品是如何管理的呢?楊寶華稱,英國金融服務監管部門FCA對結構性產品有明確的產品管理指導,要求金融機構(或委托第三方)對新發行的結構性產品進行壓力測試,公布各種可鞥情況的概率,這一概率應該是預期的目標客戶可以接受的。“我們先不去說國內這些商業銀行的這些信息是否違法違規,披露的越充分的話,投資者會獲得更多的信息來進行比較和判斷,了解的越充分才能對決策起作用,這叫錦上添花。”
“未來的10年,銀行不可能再主導市場,尤其是銀行類的金融機構。你們知道今天的阿里巴巴,今天的京東,他們在做什么,他們就是未來的銀行,他們的信息非常對稱,所以,我們的銀行應有危機感,今年門店式的銀行未來10年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茆訓誠表示,銀行能否成為金融市場有效性的主導者,取決于信息是否對稱,交易行為是否公正透明,市場各方是否和你的游戲規則達成共識。但很多銀行心存僥幸,想多攝取利潤,因此“主動性不對稱”。
“產品不能傷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要保證消費者最低收益,不能僅有預期區間,卻沒有概率。市場越有效,銀行的長期收益是遞增的,銀行應放眼長遠。我們希望未來銀行的戰略性收益和戰略性價值越來越高。”茆訓誠建議,銀行應加大力度培養理財產品設計師,設計產品時應開展壓力測試,盡可能做到信息公正。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也表示,“我們一直在說,不講概率的,只宣傳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對消費者耍流氓。實際上,從真實的統計下來,這些所謂的收益率可能就像你扔一個硬幣,你豎起來的那種概率。在這種情況下,顯然對消費者是不誠信、不靠譜的。““即使合同中寫明最低收益率,但消費者看重并記住的,都是最高收益率。”他提醒消費者,商業銀行運作都有成本,購買時應仔細辨別。而銀行也應少玩點技術,多講點良心,對消費者負責。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