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4 01:40:10
截至2016年10月底,在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727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2263只,認繳規模9.13萬億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記者 楊建
11月22日,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7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8.74萬億元。
而11月17日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在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727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2263只,認繳規模9.13萬億元。
這兩個數據意味著,10月底私募基金總規模超過公募基金3900億元。此外私募規模、業績呈現出明顯的二八行業分化現象。
貨基縮水拖累公募規模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7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3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8.74萬億元。
實際上這兩年私募基金飛速發展,尤其是今年規模擴展明顯。據基金業協會11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727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2263只,認繳規模9.13萬億元,這兩個數據意味著,10月底私募基金總規模超過公募基金3900億元。
數據顯示,10月份貨幣基金規模縮水是拖累公募總規模下滑的重要因素。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發現,10月底貨幣基金257只,凈值規模為41783.15億元。而在9月底,貨幣基金雖然只有248只,但是凈值規模卻有44329.6億元。一個月時間貨幣基金規模縮水近2546.45億元,降幅達到5.74%。此外10月份混合型基金規模則出現下滑,縮水618.93億元至1.9455萬億元。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李海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私募規模超過公募的原因有如下幾個:
其一,隨著國內金融衍生工具的日益豐富,國內私募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策略的豐富滿足了投資人需求的同時,也催生了規模的增長;其二,國內私募基金由原來的野蠻生長進入到了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的健康發展年,獲得了合法身份,打消了投資人選擇私募的諸多顧慮,加深了投資人對私募這個品牌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其三,在近幾年的市場行情下,私募基金不斷刷新高收益神話,吸引了大量資金涌入;其四,國內居民財富增長,在資產荒背景下,合理配置資產的需求很旺盛;其五,貨幣基金是公募基金規模維穩的利器,但近兩年利率持續下行,貨幣規模持續縮水,10月份相比5月份規模縮水超10%。
行業規模業績明顯分化
實際上,隨著私募總體規模的不斷擴張,私募行業“二八現象”分化明顯,截至2016年10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7271家。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元之間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53家,管理規模在50億~100億元之間的185家,管理規模100億元以上的158家。而規模處于20億元以下的私募卻體量巨大,實際上在管理規模上,這類小型私募卻并不占優勢,但是在業績方面的表現卻優于大型私募。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底,旗下至少含1只股票策略產品且規模大于100億元的巨型私募達到16家,占私募總量的1.34%,雖然巨型私募在機構數量上不占優勢,不過其旗下管理股票策略產品規模卻占總管理規模的34.86%。此外巨型私募由于管理產品眾多,其各產品業績表現也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平均下來的業績往往并不亮眼,虧損甚至成為常態。今年前10月統計數據顯示,16家中僅有4家私募業績平均漲幅為正,其余則全部為負。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小型私募規模比不上大型私募,但是數量最多。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底,納入統計排名的、旗下含股票策略產品的規模小于10億的小型私募達到1046家,占私募總量的87.90%,但是小型私募管理規模占比不足總規模的兩成。雖然管理規模不大,但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小型私募的業績。
私募排排網統計結果顯示,小型私募中實現正收益的達到387家,占比為37.00%,居各規模私募之首。高收益方面也表現優異,平均漲幅超20%的達到55家。平均漲幅超30%的達到19家。其中,排名第一的藍海韜略憑借189.75%的收益實力奪冠;排名第二的上元資本則憑94.94%的平均漲幅跟隨其后;排名第三的杜茲投資也收獲了59.29%的平均收益。
實際上,隨著規模的擴張,私募原有優勢很難發揮出來,當規模較小的時候還可以通過短線交易捕捉市場上的交易性機會,但是隨著規模增長,短線的交易機會就會顯得很困難,只能轉向精選個股的路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