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30 02:03:26
從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里,國慶節前的行情基本上是小漲小跌各一半。而在2009年到2015年的國慶節后行情,上漲年份居多,漲幅均值為4%。有私募認為,A股在9月26日已經釋放部分風險的前提下,持股的勝算變高。甚至有私募表示,節后大盤上漲概率高達8成。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記者 楊建
近期A股兩市成交量繼續萎縮,市場觀望情緒濃厚,而國慶節長假即將到來,節前持股還是持幣?這個問題又再次擺在投資者面前。歷史總是以自己的節奏來重復,從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里,國慶節前的行情基本上是小漲小跌各一半。而在2009年到2015年的國慶節后行情,上漲年份居多,漲幅均值為4%。對此有私募認為,A股在9月26日已經釋放部分風險的前提下,持股的勝算變高。甚至有私募表示,節后大盤上漲概率高達八成。
節后一周上漲概率達八成
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注意到,每到節慶假日,持股還是持幣過節都是投資者糾結的問題。對此有資深私募人士指出,如果以短線交易為主,投資者大可不必冒長假風險持有短線品種。而對于中線波段交易而言,目前階段可考慮持股過節,而從歷史經驗來看,節后股指上漲概率較大。由于受假期效應影響,國慶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市場表現一般較為糾結。相比之下,國慶節后首個交易日市場表現相對活躍,特別是去年9月,市場迎來修復行情,滬指在3000點上方窄幅波動。國慶節后首日,滬指跳空高開,當日漲幅3%,隨后一周收獲近7%的漲幅。
而歷史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中,滬指在國慶節前一周有6次上漲4次下跌,其中漲幅最大的是2008年,國慶節前5個交易日滬指漲逾10.54%,其余年度節前漲幅均不超過3%。此外在4次下跌行情中,2011年節前一周跌幅3.04%,位于跌幅榜首位,其他3次跌幅均約為2%。
而國慶節后一周的市場表現喜人,其中有8次上漲2次下跌,上漲的概率高達80%,而平均漲幅為2.46%。在8次上漲中,2007年、2009年、2010年及2015年,節后一周市場表現亮眼,漲幅均超過5%。近十年,僅2014年和2008年國慶節后一周滬指下跌,跌幅分別為0.19%和12.78%。
上述私募人士還指出,目前從資金面來看,隨著季末流動性擾動因素的消除,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將出現好轉,資金面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將逐步降低。節后兩市解禁規模較前期將明顯降低,解禁壓力下降也有利于緩解市場供求矛盾。而近期樓市由于異常火爆,監管層已經開始收緊政策,調控開始加碼,樓市有望邊際降溫,樓市與股市之間“蹺蹺板效應”的邊際變化亦利于股市資金面的好轉。
此外,從市場交易量來看,近期滬深兩市成交量持續降低,參照歷史數據和規律,市場在極度縮量之后,往往會出現交易量回升,而量的上升將對市場情緒和風險偏好的修復起到一定積極作用。鑒于節后資金面、基本面、情緒面有望出現階段性好轉,市場將出現階段性反彈。而在這其中,景氣改善、盈利確定性較高的板塊將有望出現更好的表現,但是市場仍需要時間來逐步培育和形成明確的主線,及打破存量博弈的困境。
私募持四五成倉位過節
目前A股的弱勢震蕩讓人不敢大膽做多,特別是9月26日的調整讓投資者陷入了兩難的局面,對此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采訪了多家私募機構,私募對節后的行情整體樂觀。近日就有私募告訴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在9月26日那天就趁著調整精選了部分個股進行加倉,目前整體倉位到了六成多,加完倉就出去旅游去了。實際上目前很多優質個股很抗跌,一旦調整就逢低撿些便宜貨過節,節后或有“紅包行情”。
旭誠資產的陳贇表示,近期A股延續“雞肋行情”,兩市成交量極度萎縮,滬市成交量更是創出4個月以來的新低。行業板塊跌多漲少,市場熱點乏善可陳。滬指在2950點附近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概率極低。從政策面看,“深港通”的各項準備工作依舊在緊鑼密鼓進行,加上人民幣“入籃”,國企改革加速,這些市場政策性利好時不時對市場有正面的影響。操作上持股或持幣過節均可,投資者保持原先倉位即可,不宜盲目追漲殺跌。
西藏琳瑯投資王琳則表示,目前并不悲觀,保持五成左右倉位持股過節。周四市場沒有延續低位弱勢震蕩,各大指數均以普漲收盤。此外指數節前下行空間目前被封住,這一位置或將成為節后發動攻勢的重要陣地。雖然滬指3000點得而復失,但是顯示出市場對節后行情充滿信心。目前已經被炒到很高位置的個股,建議開始減倉,而那些尚處于低位,且估值水平合理,并且有業績支撐的個股,可以趁低布局。目前看好的還是大健康、高端制造等行業板塊。
此外,鼎鈞資本研究總監官浩也傾向于持股過節,他認為,這是在控制倉位的基礎上,如果是在四、五成倉位的基礎上覺得沒有必要將股票兌換成現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