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08 01:17:05
◎張敬偉
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6日~7日在北京舉行。這次對話相當重要,如何應對中美經貿上的各種問題,只有坐下來協商。
輿論分析,戰略和經濟對話“合二為一”是奧巴馬時代的成果。伴隨著奧巴馬任期的臨近,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的機制平臺是否會不再存在?輿論場的擔憂并非毫無道理。
2016年的美國大選,呈現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情勢。沒有任何外交和行政經驗的共和黨參選人特朗普,“一騎絕塵”逼退十幾位共和黨主流政治家。政客的勝利——特別是無厘頭政客的勝利,讓保守的共和黨感到不解且有挫折感。
但這是美國政治的現實,特朗普已經拿到了足夠的候選人票,共和黨最大的大佬、年輕的眾議長瑞恩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后,決定支持特朗普。這意味著,特朗普幾乎篤定代表共和黨參加大選。民主黨內雖然希拉里占有優勢,但同樣反全球化的桑德斯發誓要戰斗到底。驢象兩黨,三個參選人,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其對華立場都充滿不確定性。
這三位集體反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立場,意味著未來美國政府對區域自貿化或許會排斥。如果考慮到奧巴馬總統任內12次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內對華啟動貿易訴案,且力主建構不讓中國主導貿易規則的TPP,可以認為奧巴馬對華經濟戰略是保守的,但也有著清晰的戰略思路。即通過WTO規則和構建新貿易體制,用地緣經濟來配合美國地緣政治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2016年美國大選的參選者似乎并沒有嚴謹的對華經貿思路,這給中美經貿關系預設了不確定性的障礙。
因而,奧巴馬任期之末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必須要完成過去8年中美一直在談的任務,而且要形成既定的方案和文本,以便為未來中美經貿關系定性和確定方向。
本次對話,首要的焦點內容就是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
自2008年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宣布啟動BIT談判以來,BIT談判已經進行了24輪。雙方也先后進行了兩次的負面清單交換,這凸顯雙方都有志于達成高質量的雙邊投資協定。經過漫長的討價還價,中美應該有所收獲了。否則,如果再推遲的話,中美BIT談判可能會功虧一簣。
中國希望早點完成談判,以奧巴馬總統在TPP及美國同古巴、伊朗修復外交關系的效率看,相信他也有此愿。
中美BIT若能談判達成,將更加強化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的經貿聯系,充分發揮中美兩強引擎在全球經濟中的雙核作用。這對中美、對新平庸時代的全球經濟都是利好。
其次是中美兩國就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相關經貿問題的協商。
全球經濟形勢依然不樂觀,全球經濟向何處去、如何應對全球經濟風險,譬如美聯儲加息、避免全球貨幣的競爭性貶值等熱點問題,也將是本輪對話的重要內容。若中美能在全球性經貿問題上達成相應共識,G20成果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以往最關切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現在已經不那么重要。伴隨著人民幣匯率的逐步市場化,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擔心顯然已經降低。但是,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又成了美國新的關切。在剛剛閉幕的G7峰會上,發布的公告專門提到了過剩產能尤其是鋼鐵產能對美歐鋼鐵產業的沖擊。中國鋼鐵產能過剩以及廉價鋼鐵對美國市場的沖擊,是美國提出的新問題。美國已經就此問題支持美國企業起訴,并利用WTO規則筑起對華鋼鐵產品的貿易壁壘。美國以此警告歐盟不要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顯然這是美國利用WTO規則的過度維權。
中國加入WTO以來,逐漸熟悉了如何通過WTO規則來應訴維權,這是融入全球化的中國必須承受的代價。和美國進行勢均力敵的經貿博弈,僅靠對話不行,中國還需提升經貿戰略實力并熟練運用規則,這樣才能在中美貿易戰中獲得利益最大化。
中美存在著多維度的戰略差異——包括經貿層面。但是聚焦經濟,中美只要好好談好好做,就能形成深度利益攸關的關系,這也有助于彌合中美兩國的戰略分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