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02 01:25:44
◎李宇嘉
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和國有投資增速的“剪刀差”持續擴大。1~4月份,民間投資同比增長5.2%,增速比1~3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這是民間投資增速連續第4個月下滑,與去年同期12.7%的增速相比,更是大幅回落。目前,民間投資增速只有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一半,僅為國有投資增速的1/4。這意味著,去年以來“穩投資”全面發力全靠國企支撐。
在融資利率不斷走低、破除行業準入門檻的政策一波接一波的情況下,民間投資增速回落之快、投資意愿之低迷值得深思。此外,被國家寄予厚望,并在融資、股權上有激勵的PPP,也遇到落地難的問題。今年前4個月,民間資本投資鐵路項目占全部鐵路投資比例不到3%。當前,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3,占制造業投資的88%,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明顯拖累總體投資。
基于此,國務院近期派出了9個督查組赴18個省(區、市)開展實地督查,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和專題調研。過去普遍認為,投資回報率下降、融資成本高企、準入高門檻等是民間投資不振的罪魁禍首。但是,從督查的結果來看,上述原因充其量是“幫兇”,此次督查反映出來的最大問題,是體制成本帶來的不可測風險及對民間投資的阻滯。
近日,國務院專項督查組調研黑龍江省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情況時,一些受訪的民間企業家反映,遭遇政府“JQK”式招商,即:“先勾我們進來,圈塊地給我們,然后再尅我們”。
近年來,黑龍江省民間投資的規模穩步擴大,非公經濟占經濟總量比重從2010年的48%提高到2015年的52.6%。其中,2015年黑龍江非公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7.3%,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1.6個百分點。
但是,少數國企長期占據城市經濟絕對主體的局面,造成企業辦社會、上下游分工粗略,民企生存的環境不佳,多數民企基本靠國企“攤子大”來承攬上下游配件的生意,基本不具備平等獨立的談判地位。長期以來,在國有經濟動員能力強和大項目組織效率高、拉動經濟效果顯著的慣性下,地方形成了明顯的“權力型經濟”,社會信用基礎秩序較弱,導致民間投資退避三舍。在經濟周期下行、轉型呈倒逼之勢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短視傾向、機會主義氣息濃重。
或許,這只是體制成本高企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份,以往快速增長的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等新興行業,也出現了盈利明顯下滑的現象。反映出的問題是,基于產業轉型業績考核,地方政府在扶持新興行業上,存在“一擁而上”、“遍地開發”的毛病,從而造成新的產能過剩,逼迫這些行業有“拼成本”、“低端化”傾向。
另外,今年以來,企業債違約明顯上升,且違約債務人以國企居多,這折射出維護社會信用絲毫不可松懈。經濟增速下行,疊加去產能和去庫存加速,企業借改制、重組,甚至是扭曲“債轉股”本意等形式,“逃廢債”的現象自然會增多。這其中,不可忽視地方政府基于穩定、就業、經濟增長等短期考慮,干預債務重組。倘若任其蔓延,勢必進一步惡化信用環境,影響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媒體披露,5月12日,中城建控股致函央行金融穩定局,呼吁央行采取行動,因為出于轉移優質資產的懷疑,重組造成了投資者的“過分擔憂”。中城建在進行一場復雜的資產重組之后,4月下旬被一只私募股權基金接手控股權。這種擔憂非空穴來風。此外,P2P風險大面積爆發、非法集資卷土重來,以及醫療糾紛不斷、學位房價格居高不下等等,無不折射出市場化過快推進,而監管滯后凸顯出來的體制高成本。
事實上,民間資金相當充裕,經常有私人老板咨詢筆者,有什么好的投資機會,他隨時可以從朋友圈內籌集數億嗷嗷待投的資金。
人工、融資成本可測,但體制成本不可測,有時候或高得嚇人。由此,民間資金過去幾年短期炒作,買入某種資產并不是為了長期持有,而是為了漲價出售,網紅也好、新三板也好,博傻游戲持續不絕,只要能夠賣給下一個傻瓜就行。
近期,房地產成為民企追逐的對象。目前,房地產開發投資領域,民間投資占比超過了70%。5月30日,國務院督查組稱,今年1~4月,北京80%的民間投資投向房地產,方向和結構還非常單一。不難理解,相比其他資產,雖然現在來看,樓市投資風險也大,但總歸有某個地段的磚頭瓦塊和產權證在,房地產抵押銀行終歸還有確實的資產,這也是所有人看重房產抵押、“地王”不斷的根本原因。近期,“地王”不斷,但不同于過去幾輪“地王潮”為央企國企壟斷,民企(如閩資、江浙資金)參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這折射出體制因素導致不可測風險加大的“囚徒困境”下,民間投資的無奈選擇。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