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06 00:56:5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元旦期間,央視報道稱,北上廣一線城市上班族的平均通勤時間均超過40分鐘,堵車成為浪費時間的最主要原因。大城市病在中國已經成為熱點話題。但另一面,很多三、四線城市正陷入樓市高庫存泥潭,大量空城涌出。
這看似對立的問題需要頂層設計出招。時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于2015年底重啟,此次會議對我國下一階段城市工作進行了重點部署。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城市工作直接關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此次會議的召開體現了中央對于目前城市工作中一系列問題的重視。而農民工市民化主戰場在中小城市。
那么,我國城市建設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會議重點提出的城市群發展模式遇到哪些瓶頸?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應怎樣有效推進?對此,陳耀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
遵循城市發展規律
NBD:在您看來,目前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陳耀:目前暴露出來的最基本問題,是我們沒有按照城市發展的自身規律來推進城市化建設,破壞歷史風貌,城市建設無序,規劃趕不上變化,不能貫徹到底,缺乏法律效力。
首先要讓人們重視城市發展規律,認識到城市化是一個長期自然的過程,而不是說每年要提高多少個百分點。
NBD:您認為針對這個問題,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有什么解決思路?
陳耀:此次會議強調了遵循規律和五大統籌,包括空間規模、產業規劃、建設管理、改革體制,文化、生產、生活生態,政府社會市民等方面。這么多的概念就是要系統地、綜合地去考慮城市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某一方面的規劃問題。
雖然有這么多統籌,但還是有側重點,尤其是把市民的主體作用突出出來。現在城市要突出市民的地位,城市化應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市民是城市建設的主體。未來,城市化的建設要突顯市民的參與和監督管理。
NBD:此次會議決定把城市群作為未來我國城市發展的主體形態去推進,原因是什么?
陳耀:剛才講的側重點里面,城市群是一個。城市群的培育重點也非常明顯。未來,沿海三大城市群主要做優化工作,因為它們已經比較成熟,重點在中西部,中原、長江中游、成渝、關中、東北地區要形成五大城市群。
至于推進的原因,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應該說城市群的貢獻最大。城市群的人口、經濟總量往往占到一個國家的60%到80%。城市群是承載人口、產業、經濟的主要載體。國際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城市群的競爭上。因此,我國應把城市群作為主導形態發展。
構建合理城市群
NBD:我國目前在推行這種發展模式時,出現哪些問題?國際上有經驗可以借鑒嗎?
陳耀:現在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是城市群缺乏協同發展。城市群內部不同行政主體各自為政,資源重復配置,有些城市功能過于集中,大中小城市沒有形成合理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就是為城市群未來如何協同一體化發展探路。
我國的城市群概念就包括協同機制等,很多也是向國外學習的。在國外大城市圈里,其周邊的中小城市會有一個城市聯盟,以聯盟的形式使各個城市圈內的成員協調行動,這是基本經驗。
NBD:此次會議提出把常住人口市民化作為主要任務,這項工作進展如何?
陳耀: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跟戶籍人口城市化率現在還差十六七個百分點。就是說,到2020年大概有1億沒有融入城市的農民工要實現市民化。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
這里涉及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推進的成本。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攤,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政府要拿一部分,個人要拿一部分,社會企業也要拿一部分。農民工市民化的進展快慢取決于資金的到位程度。
像北京這樣的城市為什么不能放開戶口政策,因為很多公共服務承載率是有限的。未來,農民工市民化主要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這種特大城市。
NBD:這樣看的話,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是否是根據城市規模確定工作思路?
陳耀:當然,今后要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鎮的合理體系。現在最基層的小城鎮基礎建設非常薄弱,社會配套、公共服務這方面的配套投入不夠。所以,其吸納的人口相對有限。
今后在資金分配上,要注意向基層傾斜,增加這些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同時要進行一些機制的改革。現在有些鎮人口規模達到六七十萬。對于它們,是不是該設鎮級市或者副縣級城市?按城市規模進行調整,比如道路建設、人均用地、土地建設用地、道路寬度等配套。過去小城鎮要求主干道不能超過8米,現在人口這么多,還按照這個標準就不行了。
(實習生藍笛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