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01:26:33
每年的上市公司口碑榜及領袖峰會,總是有許多“牛人”出席,他們的出現,往往會在會場掀起一陣陣騷動。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往屆都有哪些牛人現身?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記者 賈麗娟
已經成功舉辦三屆的“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見證著時間的力量,見證了口碑的力量。真正優秀的上市公司,經得起時間的大浪淘沙,經得起千萬投資者的贊揚和貶低,能夠從幾千家上市公司中脫穎而出。在市場形勢復雜的當下,口碑榜顯得更可貴,也更有吸引力。
那么,優秀的上市公司是怎樣煉成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但人的因素無疑是決定性的。如果說優秀的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脊梁,那么,優秀上市公司背后的人,就是資本市場的靈魂。正是這些優秀的人,讓上市公司發出光彩,讓資本市場魅力十足。因此,每年的上市公司口碑榜及領袖峰會,總是有許多“牛人”出席,他們的出現,往往會在會場掀起一陣陣騷動。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往屆都有哪些牛人現身?
張近東:
正將O2O概念變成現實
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在2013年參加了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并作了演講。在零售業低迷多年的情況下,他果斷決定帶領團隊全面轉型,而在2013年7月到10月,蘇寧云商的股價創下了180%的漲幅。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雖然股價隨后經歷了長達兩年的起起伏伏,但這并不妨礙馬云對公司青睞有加。今年8月10日,蘇寧云商宣布與阿里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將投資約283億元參與蘇寧云商的非公開發行。與此同時,蘇寧云商將以不超過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阿里巴巴新發行股份。看上去,張近東是鐵了心將互聯網的道路走到底。
此時再來看他當初的演講,會不會有另一番體驗呢?“從根本上說,傳統電商很難實現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充分整合,必須進一步變革,線上和線下的體驗要結合起來,滿足消費者全方位的購物需求。”他說的需求,包括隨時隨地購物的需求,對商品視覺觸覺的體驗需求,多種支付方式的體驗需求,以及輕松獲取“想要的”商品信息的需求等。他認為,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背景下,這種線上線下的全方位需求有望得到滿足。
劉永好:
傳統企業三個轉型方向
劉永好同樣是在2013年參加了《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他在會上講述了自己的創業史,并講述了自己對轉型的理解。
他說,中國的開放給了企業家最大的動力源,我們一直在隨著這種變化,研究創新,研究轉型。我們應該參與世界的競爭,走出國門后才發現自己的競爭優勢很明顯,現在從東南亞到南亞,到中東,到非洲,都在建工廠。他說,我們開始在資源豐富的國家買資源,新希望最近在新西蘭買了一些乳業企業的股份,利用當地的草、當地的陽光和當地的牛生產當地最好的牛奶,然后在當地生產加工生產最好的嬰幼兒奶粉來供應中國市場。他說,我們考慮在中國布若干個點,養很多豬,提供技術以及金融擔保服務,形成新的格局和新的生產力……
以上種種,都是企業創新的想法,但新希望并不會止步于此。今年,劉永好在公開演講時,總結了傳統企業轉型的三個方向:一是國際化,開拓更大的市場;二是參與金融運作,通過國際融資平臺的搭建,組建財務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保理公司等進一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三是以互聯網經濟為導向的新的創新和變革,通過事業合伙人、創業合伙人、股權激勵、風險投資等,組建草根創新集團以整合行業上下游資源。而這些,也正是劉永好正在做的事情,想必會給傳統企業一些啟發。
龔方雄:
中國資本市場需要改革
除了躊躇滿志的企業家們,頗具盛名的經濟學家也是口碑榜的另一道亮麗風景。2012年,摩根大通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參加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并發表了演講。他對于資本市場的看法,至今看來都不過時。
龔方雄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太年輕,所以對宏觀經濟的判斷不一定準確,未來資本市場改革要達到一個目標,即資本市場要反映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
他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有很多方向。第一就是市場的機構化。市場機構化的前提,是我們的機構本身要建立內部的機制,要真正做到以市場為驅動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機構的投資能力和留住人才。
第二是產品的多元化。中國的資本市場還處于青壯年期,心智不全。成熟市場企業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不是銀行貸款,而是主要向資本市場融資,這部分一般占成熟市場經濟體融資總量的80%左右。而中國則相反,直接融資規模只占20%左右,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目標,就要極大幅度地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為經濟轉型服務。
最后要強調創新。改革本身就是創新,有效監管一方面要防范風險,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鼓勵創新。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沒有創新就不可能發展,所以一定要創造一個能夠容忍、接受、鼓勵創新的體制環境,這是中國未來資本市場能不能有效發展的重中之重。
陶冬:
服務業應該開放給民企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已經連續兩屆參加了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他在會上提出的不少觀點,如今同樣有借鑒意義。
陶冬說,當下經濟的最大問題,不是資金成本過高,而是銀行找不著高質量的、還愿意投資的實體公司。民營企業不愿意投資,因為高漲的成本和過剩的產能。這個問題,貨幣政策解決不了,政府投資也解決不了。
他認為,中國需要在服務領域開大會,把服務業開放出來,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競爭。從醫療到教育、從環保到金融,中國要做的事還有許多。首先就要打破銀行壟斷,銀行業一支獨大是整體經濟疲弱、增長動力不足、投資利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陶冬強調了中國經濟兩個結構性的缺陷:一是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壞死,銀行每收進100塊錢,20塊錢上交中央銀行,20塊錢貸給了大型國有企業,20塊錢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去了信托,20塊錢給了地方融資平臺。最后,只有20塊錢可以自己支配;二是投資去實業化,民營企業沒有幾個愿意去做鞋子、玩具和電腦,一個個都成了PE、VC,民營企業和國企都去玩投資。對于后一個問題,全民投資的結果,就是今年風投行業感受到的“不好做”。
吳曉求:
資本市場是金融體系基石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證券研究專家吳曉求參加了2011年的領袖峰會,并做了精彩演講。吳曉求提到了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他說,之前財政政策都是不作為,沒有周期的概念。所有宏觀經濟運行都是有周期的,經濟不太好,企業難以渡過難關,但我們的財政政策永遠是在增加稅收,增加財政收入,我們財政收入每年都有25%的增長,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未來應該推動整個中國國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確保居民與整個財政收入的增長保持適度。
而在貨幣政策上面,促進經濟均衡的增長,推動整個金融體系結構性發展,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金融體系市場化,也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等到未來,我們市場已經高度市場化時,中國貨幣政策更能推動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更能推動人民幣匯率制度市場化。
對于資本市場,吳曉求的觀點是:貨幣政策調節應該關注資本市場,因為這個市場承擔的功能“太大了”。他說,資本市場非常重要,一定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兩個重要的改革,一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二是利率資本化的改革,主體都是金融市場。他強調,“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形成的基石,沒有這些基石,一切改革無從談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