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4 00:49:40
昨日公布的9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錄得數據為47,較8月終值下降0.3個百分點,低于8月初值0.1個百分點。這一數值創2009年3月來最低。 0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9月經濟仍舊承受著較大的放緩壓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先行指數徘徊在榮枯線下。
昨日(9月23日)公布的9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錄得數據為47,較8月終值下降0.3個百分點,低于8月初值0.1個百分點。這一數值創2009年3月來最低。
而民生新供給最新出爐的制造業綜合指數(PMI)雖然比上月升了1.1個百分點,但也只有43%,顯示經濟活動偏弱。
馬上就要邁入四季度,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放松空間還是有的,市場對政策的進一步放松以及無風險利率進一步下降預期,有可能會構成對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和債權市場的支持。
傳統制造業下行壓力大
從分項指標來看,財新PMI產出指數回落至45.7,較8月產出指數下降0.7個百分點。而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就業指數等分項指標也均出現下降。
財新PMI初值是基于每月PMI調查總樣本量的85%-90%,先期分析制作而成。為反映每月經濟運行的趨勢,PMI初值和終值皆盡量剔除季節性因素對數據的影響。
民生證券報告認為,從內需來看,長期增長動力青黃不接的趨勢不變,短期來看,9月初后工業會加速補產,但是考慮財新PMI樣本集中為中小企業,未有反彈效果。
從外需來看,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管清友認為,貿易總量裹足不前與發達國家貿易再平衡的長期壓力仍未變,雖然人民幣自8月新匯改調整已貶值2.7%,但受歐美近期復蘇放緩影響,短期內外需依然靠不住。
盡管民新PMI中的新訂單指數出現回升,但王慶也沒有回避需求低迷的問題。
他說,新訂單和生產指數回升可能與9月初后工地開工、工廠加速生產有關。新出口訂單繼續下降至41.3%,內需的好轉并未帶動就業反彈,采購端和企業庫存回補的意愿依舊疲弱,反映企業對未來經營狀況預期謹慎。
工業下行壓力主要體現在一些傳統制造業上,而鋼鐵、水泥等行業的冷暖十分具有信號意義。
蘭格鋼鐵云商平臺監測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蘭格鋼鐵綜合價格指數為86.5點,比前一周跌0.7點;蘭格鋼鐵長材價格指數為91.6點,比前一周跌1點;蘭格鋼鐵板材價格指數為80.2點,比前一周跌0.6點。“鋼市后期將面臨越來越重的下行壓力。”蘭格鋼鐵網資訊中心總經理馬力說。
國研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往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依托于高投資,其中制造業投資直接依賴于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的投資以及出口的增長,現在高投資還在探底過程中。
他說,這一過程必然會導致需求下降,過去的高投資拉動了煤炭、鋼鐵、鐵礦石、石油石化、建材等一系列重化工業的增長,但這些行業隨著需求減少,就將面臨價格下降以及企業盈利水平低迷的情況。
穩增長政策還需加碼
經濟不會“硬著陸”,中國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高層領導人9月以來針對宏觀基本面頻繁發聲打氣。
但面臨數據低迷,市場仍舊相信,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會繼續發力,使經濟運行態勢與基礎更加平穩和堅實。
中國社科院新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4-2015)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6.9%,穩增長的宏觀政策任務仍需加碼。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認為,經濟增長減速來自企業與個人投資的下降。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受困于財政收入下降和地方債務壓力加大,盡管消費較為平穩,但收入預期也在下降。
需求與資金是中國當下穩增長需要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王慶說,民新指數4000多家企業樣本中,70%是中小微企業,它有專門反映企業的資金狀況和資金的融資狀況的分指標。
就9月情況,王慶說,中小企業整體上來講,資金運作狀況有所改善,資金成本有所下降,同時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有所降低,但融資環境還是比較困難的。
他說,這顯示前期的貨幣政策包括降息降準的貨幣政策已經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前瞻性地看,需要根本改變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比較困難的這樣一個局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放松。
目前基建投資增速明顯快于制造業和房地產,成為拉動需求的主引擎。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一路下滑,降至2001年以來的新低,并未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與資金受限關系密切。他說,為防止財政懸崖的風險,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保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后續融資仍有必要。
沈建光說,利用財政和政策性銀行的資金,去支持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有必要,這將撬動更多銀行貸款在多領域發力,如地下水管道工程,地鐵,污水處理等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建設,這些對今年四季度投資止跌回升將起到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