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08 01:06:23
在這種形勢下,不宜繼續歧視房地產,尤其是合理的住宅需求、住房消費,而應該大力支持,政策寬松程度應逐步回到2005年之前。這樣既利民生,又有助于穩增長。
每經編輯|楊紅旭
◎楊紅旭
上周二(9月1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吹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改變。7月份我國出口、投資、工業等部分領域增速有所放緩,這總體上屬于經濟運行的正常波動。其中,前7個月投資累計增長11.2%,比上半年回落0.2個百分點。隨著房地產交易持續回暖,加上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狀況改善,下一步固定資產投資有望緩中趨穩。
此外,發改委還間接提到房地產對穩增長的作用。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這點在過去很明確,但近幾年有些模糊。
1998年,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經濟的沖擊,決策層將房地產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終結福利化分房,大力發展商品房。2003年,首次提出房地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
但隨著2004年開始持續不斷的房地產調控,房地產業逐漸受到輿論詬病,“支柱產業”不再提及。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支柱產業”才被國務院重提,但只是曇花一現。到了今年3月,國土部、住建部提出,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房地產市場穩定關系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
可見,每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決策部門都會想到并提及房地產。而在經濟繁榮、房價上漲時,市場又不愿提及房地產對經濟的支柱性作用。房地產既重要,又易惹非議,需謹慎對待。
當前,經濟形勢并不樂觀。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回落至7%,雖然二季度與一季度持平,有企穩跡象,但7月和8月的多數經濟指標仍未見底。比如,先行指標PMI,官方公布的8月PMI為49.7,降至臨界點下方,創3年新低。
決定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均表現不佳。由于消費變化較慢,決定經濟短期走勢的主要是投資和出口。中國7月出口同比下降8.9%,7月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4.1,較6月回落0.7,連續5個月下滑。出口形勢基本決定了制造業走勢,包括工業增加值和工業投資。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投資是最關鍵的短期指標。2015年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創十幾年來新低。投資主要包含工業投資、房地產投資以及基建投資。出口下滑,意味著工業投資難有起色?;ㄍ顿Y是近幾年穩增長的重要工具,但基建投資對其他行業的拉動作用不如房地產投資那么大。房地產投資也呈下滑態勢,今年1~7月增速已降至4.3%,創多年新低。
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過去數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即房地產拉著投資跑,進而對經濟增長發揮正面作用。而2014年初至今,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而且差距擴大,于是房地產拖了投資的后腿,影響經濟增長。決策層也注意到這點。
2014年3月開始,地方政府開始放松房地產調控,多數城市取消限購、限貸、限價等。今年3月30日政策進一步放松房貸、增加稅收優惠;今年8月19日六部委又出臺文件放松外資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門檻;8月27日三部委再次放松公積金貸款:對擁有1套住房并已結清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購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30%降低至20%。
這些政策可以認為是房地產政策進一步放松的信號,也是國家繼續發揮房地產穩增長作用的措施。
就目前而言,基建投資可以充當穩增長的正面部隊。房地產也應發揮重要作用。回顧過去,房地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3%,提高到2007年后的超過5%;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國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4%,提升至2011年的13%,房地產業對經濟的貢獻顯著。
從2011年開始,中國房地產業逐漸告別“黃金十年”,房地產的銷售、開工、開發、房價等多項指標增速放緩,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大幅減少,房價水平也正逐步回歸合理。
在這種形勢下,不宜繼續歧視房地產,尤其是合理的住宅需求、住房消費,而應該大力支持,政策寬松程度應逐步回到2005年之前。這樣既利民生,又有助于穩增長。
(作者為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