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05 17:47:36
對于是否參與競購FMG資產,今日下午,天津物產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此事尚不清楚;河北鋼鐵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會詢問此事,但截至截稿,記者并未接到相關回復。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記者 彭斐
雖然在今年二季度順利融資23億美元,并使得龐大的債務到期時間延至2019年6月,但關于FortescueMetals(FMG)賣身償債的消息,再次于坊間流傳。
8月4日,新加坡《商業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河北鋼鐵集團和天津物產集團都接觸了FMG,商談收購這家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基礎設施資產的部分股權。
FMG成立于2003年,憑借著本世紀初中國需求的爆發,迅速躋身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商、世界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與其他三大礦山(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相比,FMG是唯一不具成本優勢的企業。截至2015年6月30日,FMG的凈債務為72億美元(含24億美元的現金余額)。
對于是否參與競購FMG資產,今日(8月5日)下午,天津物產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此事尚不清楚;河北鋼鐵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會詢問此事,但截至截稿,記者并未接到相關回復。
全球第四大礦山FMG負債率超60%
據西本新干線監測,自2014年以來,普氏62%鐵礦石指數,已從130美元/噸跌至今年8月4日的55.75美元/噸,跌幅近六成,與近200美元/噸的歷史高位,更不可同日而語。
多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FMG在四大礦山中成本最高,而隨著鐵礦石價格的斷崖式下跌,企業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記者查閱公司財報獲悉,截至2014年底,FMG總資產為215.17億美元,總負債為138.97億美元,負債率仍高達64.6%。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新偉認為,對于債臺高筑的FMG而言,鐵礦石價格崩跌對其產生的打擊,無疑大于同在澳洲的力拓集團和必和必拓公司。
2015年上半年,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采訪時,FMG首席執行官NevPower表示,為防止FMG陷入債務危機,考慮通過出售西澳皮爾巴拉地區鐵礦權益的方式來引進戰略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8月4日新加坡《商業時報》所提及的中資競購方——河北鋼鐵集團和天津物產集團所從事業務都與鐵礦石有關。此前,二者也曾共同參與購買境外權益礦資源。
據了解,河北鋼鐵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去年粗鋼產量4709萬噸,同比增長2.86%,占世界粗鋼總量的2.83%,位列全球第三;天津物產集團則是天津市最大的國有生產資料流通企業,2014年末總資產1691億元,位列2015年《財富500強》的第146位,比上一年提升39位。
據《天津日報》2012年12月20日消息,天津物產集團參與的收購聯合體(聯合體其他成員為河北鋼鐵集團、香港俊安集團和南非工業發展集團)共同出資4.8億美元,收購采礦業巨頭力拓集團和英美資源公司所持有的南非PMC公司74.5%的股權。
天津物產集團回應稱“不清楚”
對于是否參與競購FMG資產,今日下午,天津物產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此事尚不清楚;河北鋼鐵集團相關人士表示會詢問此事,但截至發稿,記者并未接到相關回復。
在劉新偉看來,當前因經濟形勢不景氣,鐵礦石的投資價值確實有限,但從國家戰略角度考量,政府還是支持中資企業到國外“掃貨”。
今年4月份,FMG在向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局提交的申請中表示,隨著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目前鐵礦石需求增速放緩只是暫時的,從長期來看鐵礦石需求將再度迎來景氣周期。
不過,劉新偉分析認為,雖然購買境外鐵礦石權益資源符合國家戰略,但從企業投資角度考量,也不排除煙霧彈的可能,目的則是為了拉升股價。
今年5月25日《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稱,中國寶鋼集團和中信集團已與FMG就入股一事舉行了會談。受此傳言影響,FMG股價周二早盤一度大漲14%,在標普/澳證200指數成份股中漲幅居首。
隨后,澳大利亞當地時間5月26日,FMG發表聲明稱,不會對這一市場傳言予以置評。然而,寶鋼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尚未聽說此方面的相關消息。
此外,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FMG早就有中方企業背景,但從最早入股的華菱鋼鐵來看,其享受的實惠著實有限。
公開信息顯示,2009年,華菱集團以2.38澳元/股的較低均價獲得FMG公司17.34%的股權,成為FMG第二大股東。但除了財務上獲得不菲的回報,華菱鋼鐵這筆投資的戰略價值卻幾乎沒有體現。作為第二大股東的華菱鋼鐵在FMG董事會上只有一個非執行董事的職位,而且由于澳政府規定,在涉及鐵礦石定價、協議等關鍵問題,華菱鋼鐵必須回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