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06-08 19:51:28
“以前日子很好過,建房子賣就能賺錢。現在日子不好過了,只能通過其他方面去找收入。”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薛建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建業地產沒有一線城市的布局,其他的增長點不大。
每經編輯|王杰
每經記者 王杰
在接連拋出“真不瓤”、“弄啥咧”、“不識閑”三款倒計時方言海報預熱之后,6月6日,建業集團的新藍海戰略揭開面紗,為轉型打造的“建業+”現身江湖。這一點,在建業地產6月8日發布的公告中,也可見端倪。公告稱,本集團將向公司內外開放服務平臺,打造“大建業”商業生態圈,讓優質服務快速連接客戶。
在業內看來,建業轉型的背后,實質是業績增長的乏力。
“以前日子很好過,建房子賣就能賺錢。現在日子不好過了,只能通過其他方面去找收入。”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薛建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建業地產沒有一線城市的布局,其他的增長點不大。
銷售金額排名下滑
“自2008年上市以來,2014年是建業地產第一次未完成年初承諾的業績目標。”在3月24日的年度業績會上,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葆森作出了這樣的總結。
若按建業在2014年年初承諾的170億來看,上述銷售額只完成了目標的約92%。
與此同時,2014年建業地產的年內凈利潤率及毛利率出現雙下滑,分別降至10.4%(2013年為15.6%)和33.6%(2013年為34.1%)。
值得注意的是,在克而瑞聯合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中,建業地產2014年的銷售金額排名第46位。而在上述機構發布的《2015年一季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中,建業地產第一季度銷售金額排名下滑到倒數第2。
在上述年度業績會上,談及建業地產2015年的業績目標時,建業地產副總裁胡冰指出,公司2015年的合同銷售目標是175億元,同比2014年上升12%,較2014年略有下降,“比較謹慎穩健”。
胡冰表示,2015年的銷售額將主要來源于18個城市的67個項目,其中鄭州所占比例將由2014年的35%增至40%,“未來將繼續擴大在鄭州的合同銷售額”。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建業地產業績增長的乏力,一是因為布局深耕河南,而河南本地僅有鄭州這一個二線城市,其余都是庫存較大的三四線城市。二是行業整體利潤空間受壓。
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等聯合推出的《2015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指出,上市企業在2014年比率指標方面,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利潤率均值兩項指標繼續下滑,處于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分別由上年的11.09%和5.15%下降至8.50%和4.00%,二者都不及2009年的一半。
擁抱互聯網或為被迫轉型
在此背景下,建業地產推出了新藍海戰略,即“建業+”。
據了解,上述戰略中,建業和一德集團作為天使投資人,共同投資艾佳家居,后者提出“毛坯房+硬裝+軟裝”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購房者拿到房子即可拎包入住。建業將在河南省近60個樓盤中推行這種全新的家居模式。
鄭州市當地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實現在(房地產開發)服務都往后期走了,建業有老客戶基礎,是可以盈利的,但不知這樣做會有多少人接受。
實際上,互聯網家裝的概念已不新穎,邦地產(微信號:Real-estate-circle)此前獨家報道稱,有住網、愛空間等都已推出此類產品。
薛建雄說,這類產品核心競爭力就是資源優勢,樓盤都是(建業)自己的,是跟銷售搭在一起賣,軟硬裝一起做。
此外,“建業+”還包括深耕文化旅游產業以及建業+U站。
據悉,建業+U站的核心思想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整合建業內外部優質資源,為用戶提供會員、管家、定制式服務的互聯網服務平臺,其內容主要由U+社區(建業云端社區APP)、U+足球(河南建業足球APP)、U+線下體驗=“E+家”社區服務站、U+生活服務、U+支付、U+理財等互聯網矩陣組成。
關于建業+U站,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虛的比較多,實的比較少。”
薛建雄表示,這是整個市場狀態下,房企被逼著轉型。由于三四線城市房價上不去,開發成本又降不下來,人工成本還在漲,附加值低的建材價格也在漲,導致開發商利潤越來越薄,所以要多做些服務,靠資源整合來賺錢。
對于上述計劃的盈利點在哪兒,建業地產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各個項目都有主要對接的團隊,還在推進中,目前還不能提供太多信息。胡總(指胡葆森)是非常支持、希望建業的整體轉型,希望做多元產業。包括已經成型的大數據,包括酒店、教育、物業等,以后會做一些線上的產品,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給業主提供一定的服務。“對于盈利點,只有公司高層知道,我不敢妄加說很多東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