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7 01:15:5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近日,“獨立成市”這個新名詞出現在成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附錄的“名詞解釋”,它意指中小城市既要與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聯系,又要功能完整、職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對獨立。
在適應新常態過程中,成都要擔當起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重任。剛剛履新成都市長的唐良智將其在武漢成功打造的“獨立成市”模式嫁接至成都,會給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化學反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為此專訪了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馮長春,在他看來,“獨立成市”是衛星城的升級版,而唐良智在交通和街區規劃中的理念,十分契合目前已攻克大城市病的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軌跡。
衛星城升級版
NBD:在您看來,城市的盲目擴張是造成“攤大餅”局面的主要原因嗎?
馮長春:從城市規劃來講,需要空間結構的優化,優化的主要方向就是由單中心向多中心擴展,先從同心圓格局,到以交通線為紐帶形成扇形格局,城市再變大就是多中心。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城市發展較快,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大城市效益比較好,投資密度高,產出效率高,發展大城市成為思路。
但盲目 “攤大餅”式發展城市,必然會由此產生“城市病”。由于城市人口、工業、商業過度集中而造成能源消耗量過大,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市政等公用設施資源緊張,給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帶來煩惱和不便,也對城市的運行產生一些影響。
后來就發展衛星城,這個最早在英國出現,核心思路就是要把人口疏散出去,但最后變成了臥城。因為衛星城之初并沒有很好完成功能疏散作用,人只在臥城睡覺,上班還是要去中心城區,交通等問題就變得更加嚴重。
新一代衛星城則相對獨立,它就不光是一個睡覺的地方,還要有就業和產業。職住平衡、產城結合都可以看作是新一代衛星城的特點。成都現在要打造的“獨立成市”比較符合這個理念。
NBD:對于成都“獨立成市”建設,您認為它能解決什么問題?
馮長春:這樣一個城鎮體系的出臺,不僅可以確定城市開發的邊界,科學可持續地發展城市,更能達到引導人口從中心城區向周圍的新城流動,從而控制城市規模,不讓城市“攤大餅”無序發展,真正做到讓城市集約高效、形態適宜。
成都目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國外也在提大都市集群,多中心城市由交通主干道連接起來,避免了城市“攤大餅”,這就需要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職能更加健全,不是一個單一睡覺的地方,不必讓大量人群頻繁往返于中心和周邊。
周圍發展大量新城需要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上下功夫,要做到均等化,而且要先行。北京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好的醫院和學校都在城里,人照樣出不去,交通壓力和城市治理壓力很大,如果把幾個三甲醫院搬到河北,可能京津冀一體化的協調步伐也會加快。
這涉及到一些利益藩籬問題,成都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負擔相對較小,不太存在行政藩籬問題。我覺得只有讓人真正覺得在新城區生活得舒服和方便,規劃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這也是工業新城和獨立成市的根本區別,有些城市也搞了很多工業新城,并且還配套了大量住宅,但是基礎公共服務配套并不完善,并沒有真正吸引人流。
重在留住人流
NBD:對于新城吸引人流,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馮長春:城鎮化要高度重視堅持產業引領,要避免沒有產業支撐的‘圈地運動’式城鎮化。要優先考慮將原有中心城區中一些產業,比如學校、機關單位、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衛星城鎮轉移。這樣就會引導原來在中心城區的人口隨著產業的外溢流向中心城區周邊的衛星城鎮。
與此同時,要根據當地原有資源和新市民傳統技能情況,扶持符合本地特點的產業發展,為新市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真正做到產業和城市建設融合,達到走路就可以上班,不用長距離通勤。
NBD:在布局“獨立成市”時,交通是個關鍵問題,如何解決?
馮長春:應該說交通干線是軸,對于建設城市群,交通線路是用來串起各個城市的,應該是以軌道交通為主,其中一個內涵是更應采用與中心城市點對點的快速交通,而不應是網絡連片的交通體系。
東京都市圈的交通體系就是由集中、放射的路網布局向分散、環狀的格局發展。優先建設環狀線路,主要作用是疏導過境交通、繞行交通,合理分配交通流,改善中心區交通擁擠狀況,使城市職能適當向外分散。
成都如果強調有快速和大容量公共交通去聯結城市之間,對于提高城市交通的運行效率肯定是有好處的。
NBD:成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小街區規制”,這個您怎么評價?
馮長春:這其實涉及到路網密度問題,北京就是路網密度很寬,路與路之間隔得很遠,成都這樣的城市規劃時就應該加大路網密度,國外的路并不寬,路很密街區也就小了,對應的通達性也就好了。
按照城市規劃,不同城市規模是不一樣的,這個不是硬性指標,要具體分析才行,跟城市經濟水平、交通出行情況有很大關系。
但可以吸取的經驗是,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過分追求寬馬路、大廣場、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過大,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造成睡城鬼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